源的“地产诸侯”。
那些盘踞在港岛顶端的大亨们,无论是英资的怡和、太古,还是华资的长实、新鸿基、恒基,哪一个又能容忍大规模平价保障房涌入市场,冲击他们精心维护的高昂房价体系?因为这将意味着利润被大幅摊薄,甚至资产缩水。
杀头的买卖有人做,赔本的生意无人问。
这便是任何地方资本都遵循的铁律,放之四海而皆准。
所以,当面对港府的高声呼吁,大地产商们要么阳奉阴违,象征性配合;要么干脆抵制、拖延。
港府失去了强有力的执行伙伴,仅靠着自身机构,毫无疑问是效率低下的。为了维系计划,只能将时限不断拉长,申请门槛无形中提高,审核程序复杂冗长。
底层那些真正急需改善、在“鸽笼”和木屋中煎熬的市民,看着渺茫的轮候时间和苛刻的条件,只能绝望地将目光投向私人市场,在漫长的等待中被迫耗尽微薄的积蓄去接盘日益高企的私楼。
庞大的住房需求始终得不到有效满足,反而为地产商们维持高房价提供了支撑——“你看,居者有其屋也供不应求嘛,市价自然坚挺。”
久而久之,这一盘原本为了惠民的好棋,竟演变成了助长垄断和推高房价的怪圈。港府被深深套牢在土地财政和地产经济的战车上,转型科技、金融的决心和空间被不断挤压。
包括后来的所谓“数码港”,到头来也是被地产思维侵蚀,沦为一个挂着高科技羊头的地产项目。整个城市的经济结构变得单一而脆弱,物价畸高,贫富差距成了无解的顽疾。
弯路,港岛的未来,走了太多的弯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