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集:家庭传承计划(2 / 2)

逸霄 竹晴园 1381 字 14天前

,我们今天做的雪龙,鳞片要捏得厚一点,像给龙穿了棉袄”。12岁以上的青少年阶段,体验则融入更多思考与创新,比如让孩子尝试用风痕整理的技术资料,修改3d打印糖龙的小细节,或者和温如霜一起查阅古籍,为家庭糖龙设计新的纹样,再将设计成果制作成小礼物送给亲友,让孩子在实践中体会“传承不是复制,而是创新中的坚守”。

成长记录板块是计划的“时光胶囊”。温如霜准备了一本厚厚的“糖龙成长册”,用来记录孩子与糖龙相关的每一个瞬间:第一次捏出歪歪扭扭的糖龙时的照片、小学时参加“儿童糖龙创意大赛”的作品、初中时撰写的《我眼中的糖龙文化》短文。风痕则搭建了一个家庭数字档案库,将孩子制作糖龙的视频、设计的图纸、与老匠人的对话录音等,按时间线分类存储,还设置了“每年回顾”功能,每年除夕全家一起翻看这些资料,聊聊这一年对糖龙技艺的新理解。他们还约定,等孩子成年那天,要将整理好的典籍、工具和成长记录一起交给孩子,让孩子在接过这份“传承包裹”时,不仅能看到技艺的脉络,更能感受到家庭对文化的珍视。

计划制定完成的那个周末,风痕和温如霜第一次带着简化版的体验项目,和邻居家的孩子一起尝试。当孩子用硅胶模具做出第一个糖龙,兴奋地举着向父母展示时,温如霜忽然想起外婆当年教她辨认糖龙模具纹样的场景,风痕也想起自己第一次在非遗展上看到糖龙时的震撼。他们知道,这份计划或许不能保证糖龙技艺永远一成不变,但能让下一代在成长中始终与这项技艺保持联结——可能是某个周末熬糖时的香甜,可能是翻看成长册时的回忆,可能是未来向朋友介绍糖龙时的骄傲。

在双生谷的清晨,风痕调试着家用3d打印机,准备打印计划中的第一只“家庭糖龙”;温如霜坐在书桌前,给古籍导读补充新的注释,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民国模具上,也洒在二人认真的侧脸上。这份糖龙家庭传承计划,就像一粒被精心培育的种子,植根于家庭的土壤,吸收着传统与现代的养分,等待着在未来的某一天,长成属于下一代的非遗之树。而风痕与温如霜知道,他们的使命,就是守护好这粒种子,让它在烟火日常中,慢慢发芽、生长,让糖龙的纹路,不仅刻在模具上、打印在糖料里,更刻在每个家庭成员的心里,成为跨越时光的文化印记。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