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集:非遗课程(1 / 2)

逸霄 竹晴园 1327 字 12天前

糖龙进校园:一堂跨越古今的非遗课

九月的晨光透过梧桐叶隙,洒在青大民俗学系的阶梯教室窗台上。温如霜站在讲台前,指尖划过投影幕布上的宋代《糖龙谱》残页,台下五十双年轻的眼睛里,映着画面中蜿蜒的糖龙纹样。

“大家看这处‘祈雨糖龙’的记载,”她的声音清亮,带着对民俗文化的热忱,“南宋时期,双生谷每逢旱灾,匠人会用麦芽糖制作丈高糖龙,百姓围着糖龙祈福,待仪式结束后,糖龙会被分食,寓意‘与天地共享甘甜,求风雨润泽人间’——这不仅是技艺,更是古人与自然对话的智慧。”

讲台下,历史系的林晓举起手,眼神里满是好奇:“温老师,可糖龙现在很少见了,我们除了课本,怎么才能真正‘触摸’到这种文化啊?”

这个问题,温如霜早有答案。她笑着按下遥控器,幕布画面切换,出现一个堆满3d打印机、传感器的实验室场景,角落里,一个迷你糖龙模型正泛着琥珀色的光。“下周三下午,我们的‘数字糖艺实践课’会在实训楼302开课,带大家用科技还原糖龙的温度。”

话音刚落,教室后排传来轻微的桌椅挪动声。风痕抱着一台小型3d打印机走进来,蓝色工装外套上还沾着点糖霜——早上调试机器时,刚打印好的糖龙尾巴不小心蹭到了衣角。他将打印机放在讲台旁,朝台下挥挥手:“我是风痕,实践课上,咱们会从熬糖的温度数据记录开始,一步步用3d建模还原刚才温老师说的‘祈雨糖龙’。”

学生们的欢呼声让温如霜想起三个月前的场景。那时她刚提出要在“民俗学概论”里加入糖龙文化模块,系主任皱着眉担心:“理论课加民俗案例没问题,但学生没见过实物,理解起来太抽象了。”也是那天晚上,她跟风痕在糖龙展馆加班,看着他用传感器记录老匠人阿松熬糖的温度曲线,突然灵光一闪:“不如你开发一门实践课,跟我的理论课配成一套?”

风痕当时正对着电脑里的糖龙3d模型发愁——打印出的糖龙总在冷却时开裂,听到这话,眼睛瞬间亮了。他连夜画出实践课大纲:从熬糖基础数据采集,到用建模软件设计糖龙纹样,再到3d打印与手工修整结合,每一步都对应着温如霜理论课里的文化知识点。比如讲“古代糖龙模具”时,实践课就带学生用3d扫描技术复刻民国陶模;讲“糖龙与节气”时,学生要设计对应节气的糖龙造型,还要在温如霜指导下,在糖料里加入符合节气的药食同源材料。

实践课的第一堂课,就出了个小插曲。化学系的张野熬糖时,没控制好温度,糖料直接糊了锅。他懊恼地盯着焦黑的糖块,风痕却没让他倒掉,反而递来一个温度传感器:“你测测糊掉的糖料温度,再对比下老匠人阿松的熬糖数据,看看问题出在哪。”另一边,温如霜刚好带理论课学生来参观,看到这一幕,顺势补充:“民国时期,老匠人熬糖靠的是‘看色听声’,现在我们用传感器记录数据,不是要取代经验,而是让经验变成可传承的‘数字密码’。”

张野后来成了实践课的“常客”,他用化学知识优化糖料配方,还跟温如霜合作,根据《齐民要术》里的记载,研发出了不易融化的“秋日桂花香糖龙”。这对“理论+实践”的教学组合,也渐渐在校园里传开了。有学生在社交平台发了自己打印的迷你糖龙,配文“原来民俗课还能吃糖”,引来其他高校学生的羡慕——不少学校的民俗学老师都来问温如霜要课程大纲,还有几所高校直接派老师来青大“取经”。

最让温如霜和风痕意外的是,他们的课程还吸引了校外的非遗传承人。上个月,邻市的面塑匠人王师傅特意来听了两堂课,课后拉着他们说:“我一直想把面塑的老技法传下去,可年轻人觉得太难学,你们这‘理论讲文化,实践用科技’的方法,我回去也试试!”<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