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疑问:“东方糖艺强调‘意境’,比如‘龙的气势’,这怎么写进标准里?”风痕当时拿出手机,播放了温如霜制作糖龙的视频:“您看,龙尾上扬30度时,视觉上更显灵动,这就是‘气势’的量化体现。”他们还把“糖龙的文化内涵”作为附录,详细解释龙首的“威严”、龙身的“矫健”背后的东方美学,让标准既有技术指标,又不失文化温度。
2024年5月,当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确认邮件发到邮箱时,温如霜正在给一群外国留学生上课。她拿着刚熬好的糖液,在石板上画出龙身,身后的屏幕上投影着“糖龙制作技术规范”的封面,上面印着“ISo :2024”的标准号。“现在,你们可以跟着这个标准,做出和中国师傅一样的糖龙了。”温如霜说完,留学生们立刻围了上来,有人拿着温度计测糖液温度,有人对照标准里的图纸画龙角,课堂里满是焦糖的香气和欢笑声。
风痕站在教室后门,看着这一幕,忽然想起去年在日本京都的糖艺展上,一位日本老艺人拿着他们的规范,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原来中国糖龙的龙鳞,是这样算出来的。”那天老艺人还现场做了一条糖龙,龙首比例、鳞片间距都严格按规范来,最后在龙尾处加了一抹樱花色,笑着说:“这是东方的龙,也是世界的龙。”
今年秋天,他们收到了来自埃及的邀请,要去开罗举办糖龙技艺培训班。温如霜正在整理培训材料,风痕则在打包工具,箱子里除了铜勺、石板,还有一本厚厚的“糖龙制作技术规范”,封面的“ISo”标志在灯光下格外醒目。“你说,埃及学员会不会给糖龙加个金字塔元素?”温如霜笑着问。风痕放下手里的东西,看向窗外,夕阳正把天空染成琥珀色,像极了熬好的糖液。“会的,”他说,“因为标准是基础,而创意,永远有无限可能。”
那天晚上,他们在工作室里,又做了一条糖龙。温如霜握着风痕的手,一起控制铜勺的力度,糖液顺着石板流下,渐渐凝成龙的形状。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糖龙身上,仿佛给它镀上了一层银辉。风痕看着温如霜认真的侧脸,忽然明白,他们写下的不只是一份技术规范,更是一张通往世界的通行证,让东方的糖龙,能在不同的土地上,绽放出同样璀璨的光芒。
如今,“糖龙制作技术规范”已经被翻译成英、法、日、阿等六种语言,全球有二十多个国家的糖艺工作室在使用。每次收到国外同行发来的糖龙照片,温如霜和风痕都会仔细看看,有时会发现龙身上加了当地的元素——意大利的糖龙背着披萨,墨西哥的糖龙戴着宽边帽,可龙首的比例、鳞片的间距,都还带着他们熟悉的标准痕迹。
“规范不是枷锁,是桥梁。”温如霜常对别人说。就像苏州巷弄里的老艺人,现在也会用温度计测熬糖温度,却依旧保留着“听声音判断火候”的习惯;国外的糖艺师按标准做出糖龙,却会加入自己的文化符号。这大概就是标准的意义——让不同的手艺在这里相遇,让东方的智慧,能被世界看见、读懂、喜爱。
那天风痕在整理资料时,翻到了十年前温如霜捡碎糖的照片。照片里的女孩蹲在地上,手里捧着一堆碎糖,阳光落在她的发梢。风痕把照片拿给温如霜看,她笑着说:“那时候哪想得到,这些碎糖能拼成一条走向世界的龙。”风痕握住她的手,两人一起看向窗外,巷口的糖画担子还在,老艺人正在给一个外国小孩画糖龙,小孩指着糖龙,用中文说着“谢谢”,老艺人则笑着点头,手腕又是一抖,一条新的糖龙,在阳光下缓缓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