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手作的温度。”他边说边打开平板电脑,展示传统手工制作与数字辅助制作的对比视频,“您看,这是老匠人纯手工熬糖的场景,温度全靠经验把控;这是我们用传感器记录的温度数据,能帮助新手更快掌握技巧,但最终熬出的糖料口感,还是需要靠匠人自己判断。”
老先生频频点头,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我是当地一所艺术学校的老师,很想把这种技艺介绍给学生,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教学资料可以分享?”
温如霜立刻从包里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教学手册,里面详细记录了糖龙的基础制作步骤、材料配比,还有数字工具的使用指南:“这是我们整理的资料,中英双语版本,您可以带回去给学生参考。如果有需要,我们也可以通过线上会议,给学生们做一次远程教学。”
老先生接过手册,连声道谢,还留下了联系方式,说后续要和传承基地对接合作事宜。
展会进行到第二天时,糖龙展台已经成了展厅里的“热门打卡点”。风痕每天会安排两场数字糖艺演示,从3d建模到3d打印,再到手工雕琢,全程公开,不少观众会站在旁边,跟着步骤在纸上画糖龙造型。温如霜则每小时做一次文化讲解,她还准备了小份的传统糖龙样品,分给观众品尝,甜而不腻的口感,让不少人竖起了大拇指。
这天下午,一位穿着传统服饰的非洲女士来到展台,手里拿着一张画满花纹的纸:“您好,我是来自尼日利亚的手工艺人,我们部落也有类似的糖艺制作,但造型比较简单。我能不能把我们部落的图腾花纹,融入你们的糖龙里?”
温如霜和风痕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惊喜。风痕立刻拿出平板电脑,让女士在屏幕上画出图腾花纹——那是一种由曲线和圆点组成的几何图案,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风痕快速将图案扫描进建模软件,尝试将其融入糖龙的腹部,温如霜则在一旁建议:“可以把圆点图案改成鳞片的一部分,曲线刚好可以作为龙腹的装饰,这样既保留图腾的特点,也不破坏龙的整体造型。”
半小时后,屏幕上出现了一条新的糖龙模型——龙身是传统造型,腹部刻着尼日利亚图腾花纹,龙尾处还加了一小段非洲鼓的轮廓。女士看着模型,激动得眼眶发红:“这就是我想要的!太完美了!我能不能跟着你们学习制作,回去教给部落里的人?”
“当然可以!”温如霜立刻拿出教学手册,还额外加了几页关于图腾融入设计的笔记,“我们不仅可以教你制作技巧,还可以把这个新设计的糖龙模型发给你,你回去后可以用3d打印机辅助制作,这样能更快上手。”
风痕也补充道:“我们传承基地有线上教学平台,上面有详细的数字工具使用教程,你注册后可以随时观看,遇到问题也能在线提问,我们会尽快回复。”
女士紧紧握着手册,不停地说着“谢谢”,还邀请他们有空去尼日利亚,感受当地的手工艺文化。
展会最后一天,主办方举办了“非遗创新成果评选”,糖龙展台的“中西合璧糖龙”毫无悬念地获得了“最佳融合奖”。颁奖时,主持人念出获奖词:“中国糖龙技艺,用数字技术激活传统,用文化融合连接世界,让我们看到了非遗传承的无限可能。”
站在领奖台上,风痕握着奖杯,看向台下的温如霜,想起这次巴黎之行的点点滴滴——从最初担心海外观众不理解,到后来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学习,甚至有人主动提出融合本国文化元素,这不仅是对糖龙技艺的认可,更是对“非遗无国界”理念的最好诠释。
温如霜在台下看着他,手里拿着观众留下的厚厚一沓联系方式,有艺术学校的老师、手工艺人、文化机构的负责人,还有不少普通爱好者。这些联系方式,就像一条条纽带,将中国的糖龙技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连接起来,也为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