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艺新章:从技术结晶到标准守护
双生谷的糖龙展馆里,午后阳光透过雕花窗棂,落在风痕面前的3d打印机上。机器正匀速吐出琥珀色的糖料,在分段冷却系统的精准控制下,一条迷你糖龙的龙鳞纹路逐渐清晰,没有一丝开裂——这是他耗时半年改良的“分段冷却3d打印糖艺技术”的第37次成功试验。
“风痕,你看这个。”温如霜抱着一摞厚厚的蓝色封皮手册走进来,指尖在纸页上轻轻划过,“《糖龙民俗数据库》初稿终于整理完了,从唐代的祭祀糖龙形制,到民国的婚嫁糖龙纹样,再到现代各地的传承人口述史,一共收录了217项核心内容。”
风痕停下机器,接过手册翻开。泛黄的古籍复印件、老匠人的手绘稿、田野调查时拍摄的仪式照片整齐排列,每一项内容都标注着详细的来源与文化解读。他抬头看向温如霜,眼里满是惊喜:“你居然把阿松师傅说的‘九转糖龙’技法渊源也补全了?之前他说只记得祖辈提过与清代漕运有关,没想到你找到了地方志记载。”
“多亏了省图书馆的馆藏档案。”温如霜坐在旁边的木桌前,拿起笔在手册上圈画,“不过现在有个问题,上周我去高校做讲座,发现有学生把你公开的3d打印基础参数,改成了普通糖果的制作程序,还在网上售卖;还有民俗博主盗用数据库里的祈雨糖龙仪式照片,说是自己拍摄的‘独家素材’。”
风痕的眉头瞬间皱起。他想起三个月前,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数字糖艺,他在“数字糖艺工作坊”上分享过部分打印参数,却没想到会被滥用;而温如霜为了完善数据库,曾带着学生走遍十几个村落,光是拍摄祈雨糖龙仪式,就蹲守了整整一个雨季,那些照片背后藏着多少个日夜的奔波,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风痕关掉打印机电源,语气坚定,“技术和文化资料都是传承团队的心血,要是被随意盗用、篡改,不仅会让糖龙技艺变味,还会影响后续的传承工作。我们得想办法保护起来。”
温如霜点点头,从包里拿出一份文件:“我咨询过高校的知识产权法教授,他建议我们把‘分段冷却3d打印糖艺技术’和‘糖龙民俗数据库’共同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可以申请发明专利,数据库则能通过着作权登记,这样就能从法律层面防止滥用。”
两人当天就召集了传承团队的核心成员——老匠人阿松、高校非遗研究中心的李教授、展馆负责人陈姐。会议室里,阿松拿着风痕打印的迷你糖龙,摩挲着细腻的龙鳞,语气感慨:“当初我还反对用机器,现在才知道,这技术要是被坏人拿去做劣质糖品,砸的是咱们糖龙传承的招牌。这保护得做,必须做!”
李教授推了推眼镜,补充道:“不仅要申请知识产权,还得制定一套标准。现在市面上已经有小作坊模仿3d打印糖龙,却没有掌握分段冷却技术,做出来的糖龙要么易融化,要么有异味。我们得明确数字糖龙的技术规范,让真正的传承者有章可循,也让消费者能辨别真伪。”
这话正中风痕与温如霜下怀。接下来的一个月,团队分成两组忙碌起来。风痕带领技术小组,将“分段冷却3d打印糖艺技术”的核心参数逐一拆解:从糖料的最佳配比(白砂糖与麦芽糖的比例需精确到0.1%),到分段冷却的温度梯度(第一阶段65c保温15秒,第二阶段42c冷却8秒),再到打印速度与喷头直径的适配关系,每一项都经过反复试验验证,确保数据准确无误。
温如霜则牵头整理“糖龙民俗数据库”的着作权登记材料。她将数据库分为“民俗仪式”“技艺图谱”“传承人档案”三大模块,每个模块都标注了内容来源与使用规范。比如“祈雨糖龙”仪式的记载,必须注明出自清代《双生谷地方志》卷三,且仅限用于学术研究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