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9集:跨界争议(2 / 3)

逸霄 竹晴园 1747 字 13天前

的糖龙插画——那时的匠人就喜欢把神话人物画得憨态可掬,甚至会在糖龙肚子里藏小糖人,让孩子们掰开来找惊喜。“娱乐化不是原罪,关键是有没有守住文化的内核。”她在文中写道,AR动画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史料依据:古人的服饰参考了《大明集礼》里的祭服规制,婚轿上的糖龙纹样来自清代《婚俗图谱》,就连“虚拟养龙”的积分兑换,也是借鉴了过去匠人“攒糖纸换糖龙”的老规矩。

为了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她还在文中插入了对比图:左边是古籍里的祈雨糖龙记载,右边是AR动画里的祈雨场景;上面是老匠人手工制作糖龙的视频截图,下面是观众用手机扫描糖龙时的互动画面。“技术就像一座桥,桥这头是躺在博物馆里的古籍和老物件,桥那头是愿意了解传统的年轻人。”她在文末写道,“我们不是要把糖龙变成游戏,而是想让更多人知道,这条糖做的龙,藏着中国人的日子和念想。”

长文发布那天,风痕正在展馆处理退换货——有位顾客买了AR糖龙后,觉得“动画太幼稚”要求退款。他刚把退款处理好,就看到手机里弹出温如霜的文章链接,点开读了没几行,眼眶就热了。这时,之前质疑的周伯拄着拐杖走进来,手里拿着一部智能手机,身后跟着他的小孙子。“温丫头的文章我看了,”周伯把手机递给风痕,“你教教我,怎么扫糖龙看祈雨的故事,我孙子吵着要看。”

风痕接过手机,手把手教周伯操作。当屏幕里出现古人举着糖龙祈雨的动画时,周伯的小孙子凑过来,指着动画里的糖龙问:“爷爷,你也会做这样的糖龙吗?”周伯愣了愣,然后笑着摸了摸孙子的头:“爷爷不仅会做,还能教你做。”风痕看着祖孙俩的背影,忽然明白温如霜说的“桥梁”是什么——不是AR技术本身,而是技术让传统与现代有了对话的可能,让老匠人能把故事讲给下一代听,让年轻人愿意停下脚步,听听糖龙里的时光。

争议渐渐平息,甚至有不少之前反对的人,开始给风痕和温如霜提建议:有人建议在AR动画里加入老匠人访谈的片段,有人希望增加“民俗知识问答”环节。风痕和陈默根据这些建议,优化了AR系统,还在展馆开设了“AR糖龙工作坊”,让观众自己设计虚拟糖龙的动画场景。有个大学生在工作坊里,把自己家乡的“端午糖龙”习俗做成了动画,还邀请风痕和温如霜去他的家乡调研,发掘更多濒临失传的糖龙文化。

那天工作坊结束后,温如霜和风痕坐在展馆的长椅上,看着观众们围着AR糖龙讨论的样子。温如霜手里拿着一条刚做好的“中秋月龙”,糖体里嵌着小小的月亮纹样,用手机一扫,就能看到古人用糖龙祭月的动画。“你看,”温如霜把手机递给风痕,“这条糖龙不仅能吃,还能讲故事,能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传统有多可爱。”

风痕接过手机,屏幕里的虚拟月亮正缓缓升起,映着糖龙的影子。他忽然想起第一次见到温如霜时,两人在糖龙展馆争论“科技与传统”的样子——那时他觉得技术能解决一切传承问题,而温如霜坚持传统不能丢了“人味儿”。现在他才明白,传承既不是死守着老规矩不变,也不是盲目追求新技术,而是像熬糖一样,要在传统的“火候”和现代的“调味”之间,找到最适合的平衡,让糖龙的甜,能甜进更多人的心里,甜过一代又一代的时光。

后来,AR糖龙成了糖龙展馆的“明星展品”,不仅吸引了更多年轻人来了解糖龙文化,还带动了老匠人手工糖龙的销量。有位老匠人说,现在来找他学做糖龙的年轻人多了,他们不仅想学手工技艺,还想知道怎么用AR技术把糖龙的故事讲得更好。风痕和温如霜还把AR糖龙带到了校园和乡村,让孩子们通过互动,记住糖龙背后的民俗,让老人们看到,他们守护了一辈子的传统,正在以新的方式,好好地活下去。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