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集:数字修复(1 / 3)

逸霄 竹晴园 1940 字 12天前

糖龙残梦:双生谷的数字修复师

双生谷的雨总带着股陈腐的潮气,像是要把谷里百年的故事都泡软了揉进泥土里。温如霜蹲在刚发掘的遗址坑边,指尖捏着半块泛着琥珀色的残片,指腹能摸到糖料凝固后留下的细微纹路,那是民国年间糖龙匠人指尖温度的余痕。

“温博士,这层夯土下还埋着不少,初步清点有十七件残件,最大的那块能看出龙首轮廓,最小的只有指甲盖大。”考古队员老张递来手套,声音里藏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咱们找了三年,总算在双生谷的老祠堂地基下挖到实货了。”

温如霜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将残片放进收纳盒。盒里铺着柔软的麂皮,是她特意让人准备的——民国糖龙用的是老麦芽糖与蔗糖配比的料子,历经近百年,糖体早已脆化,稍不留神就会碎成齑粉。她抬头望向谷口,风痕该到了,他那台便携式三维扫描仪,是解开这些残件秘密的关键。

远处传来越野车的轰鸣声,尘土在石板路上扬起一道灰线。风痕跳下车时,深蓝色的工装外套还沾着山路的泥点,他手里拎着的黑色设备箱却擦得锃亮。“温大博士,让我看看咱们的‘宝贝’。”他凑到收纳盒前,眼睛瞬间亮了,“这纹路是‘卷草龙’样式,民国中期的典型特征,你看这龙鳞的刻法,比清代的更纤细,应该是江南流派的手艺。”

温如霜挑眉,从帆布包里掏出笔记本:“刚想跟你说这个。我查了双生谷的民国县志,宣统三年这里有个‘糖龙张’的匠人,专做祭祀用的糖龙,县志里写他‘以糖为玉,刻龙通神’。这些残件的出土位置,正好是老张家祠堂的地基,大概率是他家传下来的作品。”

风痕打开设备箱,取出三维扫描仪。机器启动时发出轻微的嗡鸣,他调整着激光扫描头:“先给最大的那块残件建模,得把每一道纹路、每一处缺损都扫进去,精度要到0.1毫米,不然修复师补配的时候会差分寸。”

温如霜把最大的残件——一块约三十厘米长的龙首残片,轻轻放在扫描台上。残片的龙角断了一只,龙睛的位置缺了个小坑,糖体表面还留着几道细密的裂纹。风痕按下扫描键,红色的激光线在糖体上缓缓移动,像是给沉睡的糖龙描上苏醒的轮廓。

“扫描数据会实时传到电脑里,我搭了个专门的模型处理系统,能自动拼接残件的结构。”风痕指着笔记本屏幕,上面已经浮现出残片的三维轮廓,连糖体内部细微的气泡都清晰可见,“你负责考证用途,我先把这些残件的‘骨架’搭起来,看看能不能拼出完整的糖龙形态。”

接下来的三天,双生谷的老祠堂成了临时工作室。温如霜把桌子搬到窗边,借着自然光翻看史料。她带来的民国《民俗月刊》里,有篇1927年的文章提到“双生谷春祭,糖龙三丈,祭毕分食,以求丰年”。结合残件的尺寸,她推测这些残件来自两条不同的糖龙——一条是春祭用的“祈年龙”,另一条可能是婚嫁时用的“喜龙”。

“风痕,你看这个。”温如霜拿着放大镜,指着一块带朱红色痕迹的残片,“这上面的红色不是颜料,是朱砂调了糯米浆涂上去的,民国时期祭祀用的糖龙,会在龙睛、龙鳞边缘点朱砂,寓意‘点睛通神’。这块残件应该是祈年龙的龙身部分。”

风痕的电脑屏幕上,已经拼接出大半条龙的轮廓。他调整着模型角度:“你说对了,我把扫描到的残件数据比对后,发现有两组不同的结构。祈年龙的龙身更粗壮,鳞片是‘三叠鳞’,喜龙的龙身纤细,鳞片是‘鱼鳞纹’,而且喜龙的尾巴位置,应该有‘囍’字的纹样,可惜现存的残件里没找到。”

第四天清晨,文物修复师周师傅带着工具赶来。他年过六旬,手上布满老茧,接过温如霜递来的残件时,指尖的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了梦。“这糖龙的料子是老货,麦芽糖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