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集:争议再临(1 / 2)

逸霄 竹晴园 1405 字 12天前

糖心守艺

秋阳透过双生谷糖龙展馆的玻璃穹顶,洒在一尊“节气糖龙”上。琥珀色的糖体折射出暖光,龙鳞上用食用金箔勾勒的“秋分”二字,是老匠人林阿婆花了三天才雕成的。展馆负责人陈砚正对着直播镜头讲解糖龙的制作工艺,屏幕上突然弹出一条弹幕:“刚在超市买了糖龙,又硬又涩,跟主播手里的差远了!”

陈砚心里一沉。最近半个月,这样的反馈越来越多。他关掉直播,拨通了传承人李棠的电话。半小时后,李棠带着一沓消费者投诉信赶来,信里附的照片上,那些印着“糖龙”字样的产品,糖体泛着灰败的白色,包装上的龙纹粗糙得像随手画的。

“肯定是有人盗用品牌。”李棠把投诉信拍在桌上,指尖微微发颤。糖龙技艺从入选国家级非遗到现在,团队花了五年时间才建立起口碑,光是规范原料标准就耗了整整一年——必须用云南特有的土蔗糖,熬制时要严格控制在115c,少一度软塌,多一度发苦。可这些劣质产品,用的分明是工业混合糖,成本连正宗糖龙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陈砚立刻让人去周边超市调查,结果查出三家食品公司在生产“糖龙”系列产品,从糖果到糕点,品类多达十种。更过分的是,其中一家叫“鑫源食品”的公司,还在包装上印了“非遗传承”“双生谷监制”的字样,甚至盗用了展馆里“现代糖龙飞天图”的图案。

“这不是简单的仿冒,是恶意侵权。”律师周明翻着调查材料,眉头紧锁。他指着包装上的商标说:“‘糖龙’这个商标,我们在食品、工艺品类别都注册过,他们未经授权使用,已经违反了商标法。而且他们虚假宣传‘非遗传承’,还涉嫌不正当竞争。”

可维权之路远比想象中难。李棠带着团队去鑫源食品交涉,负责人张老板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叼着烟满不在乎:“不就是个糖吗?叫什么名字不一样?你们说侵权就侵权?有本事告我去。”

这话彻底激怒了团队里的年轻人。95后传承人苏晓当场拿出手机,播放了老匠人熬糖的视频——林阿婆的手因为常年握糖艺刀,指关节肿得像小馒头,熬糖时要守在灶台前盯八个小时,连水都不敢多喝,就怕分心影响糖温。“这不是普通的糖,是我们几代人的心血。”苏晓的声音带着哭腔,“你们用劣质糖糊弄消费者,是在砸我们的招牌,也是在毁非遗的名声!”

张老板却不耐烦地挥挥手:“少跟我来这套,你们那套老手艺早就跟不上时代了,我这是帮你们‘推广’。”说完就叫保安把他们“请”了出去。

第一次交涉失败后,团队里有人打了退堂鼓。负责原料采购的老周叹着气说:“咱们小本经营,哪耗得起官司?说不定最后钱没拿到,还得倒贴诉讼费。”林阿婆也忧心忡忡,她一辈子没跟人红过脸,更别说打官司了。

陈砚没说话,只是带着大家去了记忆博物馆。玻璃展柜里,放着初代传承人阿竹用过的铜锅,锅底的炭痕还清晰可见;旁边是一本泛黄的手稿,上面记着不同季节糖料的配比,字迹被岁月浸得发暗。“阿婆,您还记得您师父怎么说的吗?”陈砚轻声问。林阿婆抚摸着铜锅,眼眶红了:“师父说,糖龙是活的,得有人护着它。”

这句话让所有人都定了心。李棠重新整理证据,苏晓发动网友收集购买劣质产品的凭证,陈砚则联系了之前采访过糖龙技艺的媒体,希望能通过舆论让更多人关注这件事。周律师也加班加点,整理出厚厚的证据链,从商标注册证到消费者的鉴定报告,一一标注得清清楚楚。

开庭那天,鑫源食品的律师提出,“糖龙”是通用名称,不能被独占。周明立刻反驳,他拿出国家商标局的注册证明,又播放了糖龙技艺的传承纪录片:“‘糖龙’不是简单的‘糖做的龙’,它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是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