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基地。以前,老匠人们觉得年轻人沉不下心学手艺,可现在,每天都有十几个人通过短视频联系他们,想拜师学艺。团队还开通了“线上课堂”,把制作步骤拆成十分钟的小视频,配上详细解说,方便没时间线下学习的人。李响统计过,半年里,他们的账号涨了两百万粉丝,带动线下体验店的客流量翻了三倍,连带着双生谷的民宿、农家乐都热闹起来。
但争议也随之而来。有网友说“他们把糖龙做得太花哨,丢了传统”,还有老匠人觉得,短视频里的“快节奏”会让年轻人忽略技艺的精髓——比如熬糖需要耐心,塑形需要细致,哪是几分钟的视频能讲透的。
面对质疑,团队做了场“老匠人vs新生代”的直播。镜头里,张爷爷按照古法,用三个小时熬制糖液,慢慢捏出一条传统的“祈年龙”,线条庄重,鳞片整齐;林小满则在旁边,用改良的工具,做出一条带着卡通元素的“祈福龙”,龙角上挂着小灯笼,尾巴卷着爱心。直播最后,张爷爷拿起林小满做的糖龙,仔细看了看:“模样是新的,但糖料的口感没差,心意也到了。”他对着镜头说:“以前我总怕手艺丢了,现在看,孩子们用新法子把它传出去,挺好。”
那场直播后,越来越多的老匠人开始接受新媒体。张爷爷甚至让林小满教他拍视频,想记录下自己做了一辈子的“古法糖龙”。团队还发起了“糖龙传承计划”,邀请全国的糖艺传承人拍短视频,分享各自的技艺,现在已经有二十多位匠人加入,账号矩阵的总粉丝量突破了五百万。
这天傍晚,林小满结束直播,看着后台弹出的订单——有订做婚礼糖龙的,有要给孩子做生日糖龙的,还有个学校订了一百个迷你糖龙,要作为非遗课的教具。陈星拿着新设计的“圣诞糖龙”草稿跑过来,龙的手里拿着小铃铛,身上点缀着雪花:“国外的粉丝问能不能做圣诞主题的,咱们试试?”
林小满笑着点头,目光望向窗外。夕阳下,双生谷的糖坊炊烟袅袅,老匠人们在院子里晒糖料,年轻人们举着手机拍素材,手机屏幕的光和夕阳的光交叠在一起,映在每个人脸上。她想起半年前,自己第一次拍短视频时的忐忑,现在才明白,传承不是守着过去不变,而是像熬糖一样,要掌握好火候——既要守住古方的精髓,也要加入新的料,才能熬出符合这个时代的好味道。
手机又弹出一条新评论:“我跟着你们的视频学做了糖龙,我家孩子说,原来妈妈也会做‘非遗’!”林小满笑着回复:“下次拍视频@我们,看看你的作品呀!”她知道,这条“非遗+新媒体”的路,他们才刚起步,但只要能让更多人看见糖龙、喜欢糖龙,哪怕每天多一个粉丝,多一份订单,都是在为这门古老的技艺,注入新的生命力。
夜色渐浓,糖坊里的灯还亮着。团队四个人围坐在桌前,讨论着下周的直播内容——要教大家做“新年糖龙”,还要邀请张爷爷一起出镜,教大家写糖龙身上的吉祥话。手机屏幕上,粉丝群里还在热闹地讨论着,有人分享自己做的糖龙照片,有人问下次直播的时间,像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围绕着这门古老的技艺,聊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