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的收藏证书。
山西的传承人带来了祖传的槐木糖模,经过数字化扫描后,工匠们用3d打印技术复刻出标准模具,再分发给各地作坊。\"眼睛的弧度要刚好能反光,龙须的长度不能少于三厘米。\"林砚之在培训课上反复强调,他手里拿着游标卡尺,像给艺术品做体检般测量着每一个试制品。
最棘手的是口味标准化。南方偏爱清甜,北方喜欢醇厚,经过上百次试验,他们最终确定了蔗糖与麦芽糖7:3的黄金配比,既保留了糖龙的韧性,又让甜味层次分明。\"就像老面馒头,每家发面的手法不同,但麦香是一样的。\"苏老爷子尝着新出炉的标准糖龙,满意地眯起了眼。
第一批统一品牌的糖龙在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上市。当印有腾飞龙纹的红色礼盒出现在各大超市的年货专区时,立刻引起了轰动。有顾客拿着礼盒翻来覆去地看:\"这糖龙做得跟艺术品似的,舍不得吃了。\"
三、破圈之路
春节刚过,林砚之接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电话——国内顶尖糕点品牌\"稻香村\"想合作推出联名款。对方的设计总监在电话里说:\"我们注意到'龙涎记'的糖龙在社交媒体上成了网红,很多年轻人买来拍照打卡。\"
这次合作催生了\"龙纹酥\"——外层是千层酥皮,内里包裹着糖龙造型的流心馅。上市当天,线上预售的三万盒在十分钟内售罄。更意外的是,许多美食博主拆解酥皮时,特意将里面的糖龙完整取出,拍摄它遇热融化的过程,相关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
借着这股热度,\"龙涎记\"启动了\"百城百坊\"计划。他们在每个城市挑选一家老字号作坊授权生产,要求作坊必须保留开放式制作间,让顾客能亲眼看到糖液如何在匠人的手中变成腾飞的龙。
杭州的胡庆余堂药馆主动找上门,希望用糖龙技艺制作中药糖。传承人尝试着在糖液中加入薄荷、陈皮等药材,制成了能清咽利喉的\"润喉糖龙\"。这种创新遭到了部分老匠人的反对,陈二叔红着脸争辩:\"糖龙是用来观赏的,加了药味就变了味!\"
林砚之带着大家去医院看望一位患喉癌的老艺人,老人吃着润喉糖龙,眼里泛起泪光:\"这辈子做了无数糖龙,没想到老了还能被糖龙救急。\"那天的讨论会从黄昏开到深夜,最终大家达成共识:传承不是守旧,就像当年祖先从糖画中创出糖龙技艺,现在也该让糖龙有新的生命力。
四、龙行天下
九月的国际食品博览会在广州举行,\"龙涎记\"的展位前总是排着长队。一位法国甜点师对着3d打印的糖龙模具惊叹不已:\"我们做拉糖要靠机器恒温,你们竟然能用手控制糖液的温度,太神奇了。\"
会后,巴黎的一家米其林餐厅发来合作意向,希望邀请传承人驻场表演。当林砚之带着团队在塞纳河畔的餐厅里制作糖龙时,蓝色火焰舔舐着铜锅,琥珀色的糖液在铁板上渐渐成型,围观的食客纷纷举起手机,闪光灯像星星般闪烁。
国内市场也捷报频传:\"龙涎记\"成为首个入驻故宫文创店的糖艺品牌;在热播古装剧《长安十二时辰》中,道具组使用的糖龙正是出自他们的作坊;就连航天员在空间站过中秋节时,携带的特制糖点里也有迷你糖龙。
这天,林砚之收到了一个快递,是山东的赵铁锤寄来的新糖模。模具上,腾飞的糖龙脚下多了一行小字:\"二〇二四年,传至第二十八代\"。他摩挲着那些凹凸的刻痕,忽然想起苏老爷子的话:\"品牌不是商标,是让后人知道,我们这代人没把老祖宗的东西弄丢。\"
夕阳透过传承馆的窗棂,在地面投下龙形的光斑。林砚之打开电脑,开始设计明年的新款包装——他想把各地传承人的手纹印在礼盒内侧,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