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龙进校园
晨雾还未散尽时,双生谷外的石板路上已响起轻快的脚步声。阿竹提着竹编食盒走在最前,里面盛着刚熬好的麦芽糖浆,琥珀色的糖液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泽。风痕背着装满工具的藤箱紧随其后,铜制的剪刀与铁铲碰撞出细碎的声响,温如霜则捧着几本线装册子,封面上手绘的糖龙在风里轻轻颤动。
\"听说县立小学的孩子们早就盼着咱们了。\"阿竹回头时,鬓角的碎发被风掀起,露出眼角新添的细纹——这些年奔走各地传授技艺,岁月终究在她脸上留下了痕迹。
风痕低头抚了抚藤箱上磨得发亮的铜锁:\"昨天去查看教室时,窗台上还摆着几个孩子们捏的泥龙,说是照着镇上糖画摊的样子仿的。\"
温如霜翻开册子,泛黄的纸页上记载着糖龙技艺的渊源:\"光绪年间,双生谷的老匠人曾为皇家制作过贺岁糖龙,当时记载的技法与咱们现在传承的几乎一致。\"她指尖划过\"取三月新麦,浸七日得芽,捣汁熬三沸\"的字句,忽然轻笑出声,\"说不定再过几十年,咱们教过的孩子里,也会有人把这段日子写进新的传承册里。\"
说话间已到学校门口,青砖砌成的门楼上爬满了牵牛花,校长正带着几个老师候在门内。\"可把你们盼来了!\"校长握着阿竹的手时,袖口沾着的粉笔灰簌簌落下,\"孩子们从上周就开始念叨,说要学那能引来溪水的神奇糖龙。\"
教室早已收拾妥当,三十张木桌拼成了六个大方台,每张桌上都摆着粗瓷碗与竹制刮板。阿竹刚将糖浆倒进陶盆,窗外就传来一阵雀跃的喧哗——三十个穿着蓝布校服的孩子挤在玻璃窗前,小脸上满是好奇。
\"安静!\"班长是个梳着麻花辫的小姑娘,她用力敲了敲讲台上的铁皮盒,\"阿竹老师说了,学做糖龙得先练静心。\"
孩子们立刻噤声,却还是忍不住偷偷交换眼神。阿竹舀起一勺糖浆在石板上画了个圆圈,糖液落地时发出轻微的滋滋声,转眼间就凝成透亮的圆片。\"这是熬到'滴水成珠'的程度,\"她举起圆片对着阳光,\"大家看,里面没有气泡,说明火候正好。\"
前排的小胖墩突然举手,他的手指上还沾着墨水:\"老师,您上次给山那边的村子做糖龙时,是不是真的让枯井出水了?\"
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附和声。风痕放下手里的铜剪,从藤箱里取出个巴掌大的糖龙:\"这是用去年新麦做的,\"他轻轻掰下龙尾,\"神奇的不是糖龙本身,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子里藏着的智慧。就像这糖浆,多一分火就焦了,少一分火就软了,得恰到好处才行。\"
温如霜趁机翻开画册:\"咱们先从认识糖龙开始。你们看这张图,\"她指着明代的糖龙画像,\"那时的龙角是弯的,现在咱们可以做成直的;那时的鳞片是三角形,你们想做成圆形也没关系。\"
孩子们的眼睛亮了起来。梳麻花辫的班长怯生生地说:\"我能给糖龙加上翅膀吗?我奶奶说,有翅膀的龙能飞得更高。\"
阿竹笑着点头,指尖沾起一点糖浆在她手心里画了对翅膀:\"当然可以,老法子里说'龙有九似',从来没说过不能长翅膀。\"
第一堂课从揉糖开始。孩子们学着阿竹的样子,将温热的糖团在掌心揉搓,教室里很快飘满麦芽的甜香。小胖墩太用力,糖团从指缝挤出来,黏在鼻尖上,引得全班哄堂大笑。风痕走过去帮他取下糖渣,趁机教他\"掌心画圈,指腹用力\"的诀窍,男孩的脸红得像熟透的山楂,却更认真地揉了起来。
温如霜注意到角落里有个沉默的男孩,他总是用左手拢着右手,糖团在他手里软塌塌的不成形。\"能让老师看看你的手吗?\"她蹲下身时,发现男孩右手小指明显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