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集:传承之责(3 / 4)

逸霄 竹晴园 2763 字 14天前

/p>

阿竹把七人叫到山洞,指着传承册上“守心”两个字:“你们说说,学这门手艺,最该守的是什么?”

青禾第一个开口:“是对糖料的敬重。每种材料都来之不易,敷衍它们,就是敷衍自己。”

文墨接着说:“是对规矩的敬畏。少一步工序,就可能失了神韵,砸了招牌。”

阿砚低头沉默了许久,才轻声道:“是对人的真心。我们做的糖龙,是要给人带来好的,若是为了钱糊弄人,那还有什么意义?”

那天,他们把那个犯错的学徒送出了谷。虽然心疼,但谁都明白,手艺可以学,心术不正却难改。

为了让大家不忘初心,阿竹提议每月去一次当初送糖龙的小村庄。那里的溪水依然流淌,村民们在溪边种了大片甘蔗,说是要报答糖龙的恩情。每次去,七人都会在溪边支起灶台,免费给村民们做糖龙,听他们讲糖龙带来的变化——哪家的孩子因为糖龙的灵气少生病了,哪家的庄稼因为糖龙长得更旺了。

有次,青禾在给一个老婆婆做糖龙时,发现老婆婆总盯着龙睛看。“您是觉得不好看吗?”她问。

老婆婆笑着摇头:“我想起我当家的了,他年轻时画龙,总说龙睛要带点泪才活,就像看着咱们百姓的苦似的。”

青禾愣了愣,回去后反复琢磨,在龙睛的糖料里加了一点点盐,让那抹光亮中带着一丝温润,仿佛真的含着泪。这种“含泪龙”后来成了她的招牌,许多人说看到这样的龙,心里就软软的。

秋收时节,邻县遭遇旱灾,土地干裂,庄稼眼看就要枯死。七人主动请命,要去那里做一场“祈雨龙”。阿竹起初有些担心,毕竟祈雨龙的制作极为复杂,需要七人合力,稍有差池不仅无效,还可能折损他们的灵气。

“师父,”青禾捧着连夜画出的图谱,“传承册上说,糖龙的最高境界,是与天地相通。现在百姓有难,正是我们该试的时候。”

七人带着最好的糖料赶到邻县,在干涸的河床上搭起七口灶台。他们按照古法制糖,青禾负责掌控火候,阿砚调配安神的草药,文墨在糖龙成型时刻下祈雨的祷文,其他人则各司其职,配合得天衣无缝。整整三天三夜,他们几乎没合眼,直到第七日清晨,一条长达三丈的糖龙终于成型。

当他们把糖龙立在河中央时,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紧接着下起了瓢泼大雨。村民们欢呼着跪在雨中,对着糖龙叩拜。七人站在雨里,浑身湿透,却笑得比谁都开心。

雨停后,文墨发现糖龙的一角被雨水冲掉了一块,露出里面刻着的小字——“为民”。那是他偷偷刻上去的,没告诉任何人。

四、传灯

冬去春来,转眼又是三年。七人的技艺日渐精湛,各自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却又始终守着糖龙技艺的根本。阿竹决定让他们走出双生谷,去各地开枝散叶。

临行前,山洞里举行了简单的仪式。阿竹打开传承册的最后一页,那里是一片空白。“祖辈说,传承不是复制,是延续。”她把册子交给七人轮流翻看,“你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上面写下自己的心得。”

青禾去了南方的山林,教山民们用当地的草木制作有地域特色的糖龙;阿砚在北方的城镇开了家药糖铺,既治病又传艺;文墨则带着他的彩色糖龙走遍了各地的书院,把糖龙技艺与诗词文化结合起来。

他们约定每年冬至回双生谷交流。每次回来,都会带回各地的糖料样品和新的制作方法。有次,青禾带来一种能在寒冬里不凝固的糖料,是她跟瑶族老人学的;阿砚则改良了保存方法,让糖龙的保质期延长了整整一个月。

阿竹看着传承册上渐渐填满的字迹和图谱,常常想起最初制作糖龙的日子。那时她从未想过,这门手艺能走这么远。风痕和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