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新潮小说运动(2 / 3)

  方言欣然同意,但又颇为歉意地摸了下鼻子:

    “不过我好像年初的时候才答应过您,今年要少出差,多在编辑部呆着……”

    “此一时,彼一时。”

    王朦扬了扬手,说《人民文学》在他的带领下,已经重新地在文学界打出了名气和招牌。

    以前投稿不足和好稿子不多的问题,现在几乎迎刃而解,反而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要不是《人民文学》的办刊宗旨是挖掘新人,提携青年作家,否则,这些投递的新人稿件会被当废稿处理。

    这个时候,跟《人民文学》有密切联系的成名作家实在太多,版面已经到了不够用的地步。    一念至此,作者资源太丰富也未必是件好事,当真是幸福的烦恼啊……

    方言不禁失笑道:“我觉得,咱们是不是可以把这股资源更好地利用起来?”

    “比方说?”

    王朦饶有兴趣道。

    “比如咱们可以来个‘双头条’,来强化《人民文学》的质量。”

    方言说:“再比如,每期的头条风格不仅要做到差异,最好能还做出反差,就像您在年初说将来展望的时候,希望《人民文学》能够调度各种不同类型创作的可能性,展现文学的多元化……”

    “这些主意听着不错!”

    王朦颇为欣赏道:“风格变化越大,的的确确越能体现文学可能性的差异,不过这可非常考验组稿和编辑的水平,就像一家饭馆不但要单个菜肴做得好,还要整个菜品搭配得好,那才是真的好。”

    “有了这种配菜术,《人民文学》每一期就能形成一个个新的亮点,能够让很多在发表后,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就像这回针对‘五一九事件’的《倾斜的足球场》。”

    方言咧嘴轻笑道。

    “还有你挖掘出的那篇《无变奏主题》,两个稿子可以分两期发表。”

    王朦说:“另外,还有一件事啊,我希望你在出发去香江之前,能带领编辑部的同志去办。”

    方言一问才知,按照他的设想,准备仿效西湖会议,以《人民文学》编辑部的名义,邀请全国各地最活跃的几十位青年作家,在燕京召开一次全国性的座谈会。

    王朦道:“不管是像马元、余桦这样的先锋文学,还是刘索拉、徐星这种特立独行的青春文学,不管是阿城、郑义这批倍受瞩目的寻根派,又或是柯云路、周梅森这些在各自的文学领域深耕的新锐作家,只要是文学界如今最新锐的青年作家,但凡是能请来的,我们就统统发出邀请。”

    “这可是一项大工程啊。”

    方言扬起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