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晋军崛起(二合一)(2 / 6)

p;“嗒。”

    酒杯碰撞时,发出了清脆的声响。

    方言抿了口汾酒,不无感慨道:“如果汪老在场的话,想必一定会很高兴。”

    听到“汪曾其”,众人好奇不解。

    “我对晋西菜的了解,都是从汪老那儿听来的。”

    方言道:“他可是对晋西的面食情有独钟,如果这趟有他的话,非得在晋西吃上十天半个月。”

    焦祖尧兴奋道:“那没问题啊,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们一定要请汪老到晋西做客。”

    酒过三巡,酒桌的气氛渐渐热烈起来,话题从美食,聊到了文学,特别是寻根文学。

    郑义问出了一个在场所有人都想问的问题,这个“寻根文学”到底是怎么琢磨出来的?

    方言道:“这个渊源,恐怕要追溯到汪老了。”

    焦祖尧、柯云路、郑义等人很是错愕,又是汪老?寻根文学还能跟汪曾其有关?

    “其实这个寻根文学,植根于民族地域文化,但一开始并不叫民族文学,或者地域文学。”

    方言道:“而是叫民俗风情,这个提法,就来自于汪老的《受戒》。”

    “慢着,慢着。”

    包括焦祖尧在内,桌上的杂志编辑、评论家们放下筷子,不约而同地拿出纸笔,做起笔记。

    “汪老师从丛文先生,丛文先生当年就是以批讴歌湘西山民淳朴自然的作品震撼了文坛。”

    “所以,在汪老的作品中,也是多写化外之民和乡土风情,包含情淳意朴的韵味,常常可以在这种地域文化的绚丽多彩和文学创作的地域文化特色的深处,洞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多元丰富性……”

    “特别是他在《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就提到过。”

    “写风俗是为了写人,而只要是华夏人,他就在华夏的文化传统里生存。这种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特殊气质的传统文化,世代相传、累积、叠加、交融,影响每一个生活其间的华夏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真正有华夏色采的人物,与华夏的传统文化是不能分开的。”

    “可以这么说,汪老跟寻根文学的渊源极深。”

    “换一句话讲,开寻根文学风气之先的不是我,而是汪老,他的堪称寻根文学的先声。”

    “我不过是第一个站出来喊出‘文学寻根’这个概念的作家而已。”

    方言左看看,右看看,语气平平。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