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人均燕双鹰(4 / 5)

巧遇到个报刊亭,卖的最好的就属连载了《利剑行动》的《钟鼓|楼》。

    虽然文化馆小报给的转载费,不如广播电台给的改编费多,只有10块钱。

    但有总比没有强,而且积少成多。

    连载《利剑行动》的报刊,可真不少!

    甚至因为开创了军事文学的新类型,得到了《文艺研究》、《南方文坛》等期刊,从文艺理论角度到军事文学新方向,全方面地研究和讨论,比如,《谈<利剑行动>与军事幻想题材概念》。

    “方言的写作对于华夏当代军事文学来说,无疑具有独特性、开创性和实验性………”

    “《利剑行动》突破了常规军事文学在时空上的局限,创新了未来军事战争的文体叙事,极大地扩大了军事文学领域的创作范围。

    而且整篇,以军事幻想为主体,但又包含了战争文学、军旅文学,以及谍战文学的元素,既是给后世军事幻想带来启发,也是对目前的军事文学有着创作示范的作用。”

    不过,《利剑行动》在文学界引起的讨论,远远不及在社会上引发的争议热闹。

    越来越多的读者,因为受到《利剑行动》的影响,开始相信军队里藏着神秘且强大的特种大队,毕竟,宁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如果是假的,希望是真的。

    如果是真的,那真的是太好了!

    渐渐地,变成茶余饭后的谈资,一传十,十传百,《利剑行动》广受读者们的关注。

    而在理论界,“特种作战”更被当作重中之重,展开了激烈的探讨。

    毕竟,眼下正是精简整编的节骨眼。

    围绕着“特种部队建设”的内参报告,出现在一间办公室的桌上,边上放着《资治通鉴》、金镛的武侠,方言的《大秦之裂变》、《利剑行动》,等等。

    每一本书里都插着书签。

    胡木桥正襟危坐,静候着老人打完电话。

    “寇可为,我复亦为,寇可往,我复亦往。”

    “对头,我们要有自己现代化的特种部队。”

    “……”

    挂断电话,老人感慨道:“这个小方,一段时间没见,胆子大了,笔杆子也更好了,敢写枪杆子了。”

    “这可能跟他走访调查有关吧。”

    胡木桥简单地把方言在桂西军区文学拥军的事说了一遍。

  &n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