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捡到宝了(3 / 4)

bsp;   “这么一想,我倒觉得下乡也并不坏,至少我知道了农村是真的苦,农民是真的难。”

    方言心里盘算着这样的回答妥不妥当。

    毕竟盯上了《燕京文艺》的合同工呢!

    “所以啊,你能回一趟燕京也不容易,就趁这个机会,在燕京多呆几天吧。”

    周雁茹善解人意,眼神充满慈爱。

    “没错。”

    王朦也听懂了她的意思,“你这篇稿子改好了不算完,还要进入终审,这段时间,你得留在燕京,说不定还有一些地方要改。”

    “没问题。”

    方言笑道:“我正好想回家一趟。”

    “你是燕京本地人,就不用我们给你安排了,想逛景点就逛景点,想回家就回家,总之,就在燕京好好玩一玩吧。”

    李清泉说话温和,“不用着急回陕北,到时候我们会给你开介绍信,给你买车票。”

    周雁茹又叮嘱了一句,中午可以来食堂,《燕京文艺》管饭,晚饭就得自己想办法。

    好在,每天有2块钱补贴!

    方言求之不得,多呆一天,就多赚一天。

    而且正中下怀,正琢磨才惊四座以后,该怎么跟《燕京文艺》编辑部拉近关系,趁势拿下合同工的编制,这个机会不就自己来了嘛!

    看着李清泉、王朦和周雁茹神神秘秘地走到小房间,他也没有多想,跟着王洁他们,去屋外头冲洗饭缸子。

    “你瞧瞧。”

    李清泉把稿子递给王朦。

    王朦点了下头,“好,让我看看他说的‘反思的文学’,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我觉得方言提的这个’反思文学‘,很值得研究。”周雁茹强调说,“李老您怎么看?”

    李清泉嗯了一声,“伤痕文学局限性还是太大了,大部分的跟风之作是个人的情绪宣泄,倒是这个反思文学,真正地戳到本质上了。”

    “对。”

    王朦边看边说:“他提到的‘反思’,跟我正在构思的《蝴蝶》,想到一块去了,那就是反思历史的时候,也反思个人对历史应负的责任,不该只倾诉苦难,却不对苦难作思考。”

    “说到‘反思’,年初茹芷鹃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剪辑错了的故事》,还有李老您挖掘的那个张婕,去年在我们杂志登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都有这种‘反思‘的倾向。”

&nbs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