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石头》的雏形以及最合适的风格。(第1/2页)     没错,宁昊赖以成名的多线叙事风格,在《香火》已经初现端倪了。     多线叙事并不难,难的是把风格把控好,玩得好。   &">     第3章:《石头》的雏形以及最合适的风格。(第1/2页)     没错,宁昊赖以成名的多线叙事风格,在《香火》已经初现端倪了。     多线叙事并不难,难的是把风格把控好,玩得好。   &">

第3章 :《石头》的雏形以及最合适的风格(1 / 5)

    第3章:《石头》的雏形以及最合适的风格。(第1/2页)

    没错,宁昊赖以成名的多线叙事风格,在《香火》已经初现端倪了。

    多线叙事并不难,难的是把风格把控好,玩得好。

    逻辑细节严谨,看起来才舒服。

    比起《疯狂的石头》,《香火》明显显得更稚嫩,而且更加偏向文艺类型。

    “你知道,我说的不是《香火》,说的是之前和你说的另一部。”

    宁昊摇了摇头,他问的不是《香火》的剧本。

    而是另一份剧本,在2000年就有了想法,一直在完善修改,之前也拿给沈渊看过。

    能把这样的剧本掏出来给沈渊过目,看得出他很信任对方。

    而这剧本就是正在完善中的《疯狂的石头》!

    沈渊的确看过,与自己印象中的成品差距很大,故事脉络都有很大的偏差。

    原因也很简单。

    “我还是那句话,不论你怎么选,最适合那份剧本的风格就是盖·里奇的手法。”

    这句话沈渊说了不止一次了,这也是对方最终选择的方式。

    因为不想延续模仿盖·里奇《两杆大烟枪》的拍摄手法,刻意避开,以希望建立一种全新的方式。

    导致剧本迟迟不能完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