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窒息。她一次次叩响陌生人的门,一次次自我介绍,说明来意,然后面对同样的茫然面孔。有时会遇到几位老人,他们或许曾听说过有个剧团在此演出,但至于剧团名称、演员去向,则全然模糊不清。
“姑娘,那是多少年前的事啦?人都没了,记不清喽!”一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如是说,浑浊的眼睛望着远处,不知在回忆什么。
屡屡碰壁让蓝溪身心俱疲。每个夜晚回到租住的小屋,她都要对着那张照片发呆。照片上的弟弟笑得天真无邪,而她只觉得肩上担子越来越重,重得她几乎要承担不起。
一周后的下午,天空又飘起了细雨。蓝溪按照一位街道办工作人员的提示,找到了一处藏匿在老旧小区深处的老人活动中心。那是一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红砖建筑,墙皮剥落,露出里面暗红的砖块,如同一位衰老之人露出嶙峋的筋骨。
她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一股老年人聚集场所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淡淡的药味、旧书本的霉味和清茶的苦涩交织在一起。活动室内,几位老人正在下象棋,另外一桌则有两位老太太在慢条斯理地打毛线。
蓝溪深吸一口气,走上前去礼貌地打招呼,说明来意。老人们停下手中的活动,好奇地打量这个突然造访的年轻人。
“剧团?什么剧团?”一位戴老花镜的老爷子问道,“我们这儿以前倒是有个红星剧团经常来演出。”
“不,应该不是红星。”蓝溪连忙摇头,“时间大概在三十五到四十年前,可能只在这里短暂停留过。”
老人们面面相觑,纷纷摇头表示不知。就在蓝溪心沉到谷底时,角落里一位一直安静坐着看向窗外的老奶奶突然转过头来。她看上去年近九旬,满头银丝梳得整整齐齐,虽然脸上布满皱纹,但眼睛却偶尔会闪过一抹清明。
“小梅姐以前可是戏迷,”下棋的一位老人提醒道,“天天追着剧团跑。”
蓝溪心中重新燃起一丝希望,她走到被称作“小梅姐”的老奶奶面前,蹲下身来与她平视,耐心地再次解释自己的来意。
老奶奶的眼神时而涣散时而聚焦,她喃喃道:“戏班子啊...以前可是常来的...唱武生的那个小伙子,扮相真俊...”
蓝溪心跳加速,她小心翼翼地从包里取出手机,调出那张弟弟穿着戏服的照片,递到老奶奶面前:“奶奶,您看看,有没有见过这个孩子?他可能就在那个剧团里。”
老奶奶戴上老花镜,眯着眼睛仔细端详手机屏幕。时间一秒秒过去,蓝溪几乎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活动室里的其他老人也都安静下来,关注着这一幕。
突然,老奶奶干瘦的手指轻轻触碰屏幕,喃喃道:“这孩子...眉眼有点像...像当年那个唱武生的小娃子...哭起来特有劲...班主老杨捡到他时,瘦得跟小猫似的...”
这句话如同闪电般击中了蓝溪。她浑身一震,几乎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