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试验并不顺利。
由于温度控制不精确,玻璃在淬火过程中纷纷爆裂,碎片四溅。
“没关系,再来!”石云天鼓励着有些气馁的队员们,“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一步步调整参数。”
经过数次尝试,他们终于掌握了合适的加热温度和冷却时间。
当第一块完好无损的钢化玻璃从生产线上取下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测试一下。”石云天将玻璃固定好,退后几步,举起手枪。
枪声响起,子弹击中玻璃却应声弹开,只在玻璃表面留下一个白点和小范围蛛网状的裂纹,整块玻璃依然保持完整。
“成功了!”众人欢呼起来。
钢化玻璃的制作很快标准化:切割、磨边、清洗、加热、淬火,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操作规范。
队员们分工合作,生产效率越来越高。
随着一批批钢化玻璃被生产出来,石云天开始思考如何将它们应用于实战。
“我们可以用这些玻璃制作观察窗,安装在掩体和工事上。”石云天提出构想,“这样既能观察敌情,又能提供防护。”
第一批装备钢化玻璃的观察窗很快被安装在前沿阵地上。
与此同时,石云天还设计了一种可移动的钢化玻璃盾牌,为突击队提供移动防护。
几天后,日军发动了一次小规模进攻。
当鬼子们如往常一样发起冲锋时,却惊讶地发现中国军队的阵地上多了一些闪亮的观察窗。
“那是什么?”日军小队长通过望远镜观察,疑惑不解。
战斗打响,日军按惯例进行火力压制,子弹如雨点般射向中国军队的阵地。
然而令他们惊讶的是,那些观察窗虽然被子弹击中,却并没有碎裂,后面的中国士兵仍然通过它们冷静地观察着战场情况。
“八嘎!那是什么新型防御工事?”日军小队长又惊又怒。
更让他们头疼的是,一支中国突击队竟然举着透明的盾牌向前推进。
子弹打在盾牌上纷纷被弹开,突击队得以安全接近日军阵地。
“手榴弹!”随着石云天一声令下,无数手榴弹从盾牌后飞出,准确落入日军战壕。
日军顿时陷入混乱,他们从未见过这种既能提供防护又不影响观察和射击的装备。
原本计划中的轻松进攻变成了一场苦战。
战斗结束后,队员们兴奋地围拢在那些钢化玻璃盾牌和观察窗旁,仔细检查着上面的弹痕。
“只留下了些许白点和裂纹,完全没有穿透!”王小虎惊叹道,“云天哥,你这发明太厉害了!”
石云天却沉思着:“这只是开始,钢化玻璃的用途还有很多,比如坦克的观察窗、防空洞的了望口,甚至是单兵防护面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