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罢晚饭后,戴缨让下人们备水,沐洗毕,天色将晚,玄月已挂枝头。
戴缨散着微湿的发,走到书案后,铺开一张空白的纸页,研了磨,提起笔管,凝思半晌,迟迟不能下笔。
她欲给戴万昌休书一封,说动他将店铺开到京都,这是她想要的,却不能在信上这么写,需得用一种能让他意动的说法。
若她通篇只说京都城的好处,戴万昌这人猜忌心重,必不会依她之言,只会适得其反。
她需把个中利弊分析出来,让他知晓,而他在度量过后,觉着利大于弊,再做取舍,只有这样,此事方能成。
戴缨把思绪重新整理,终于落笔:
自离平谷,久疏问候,然女儿于京都之中,未尝一日不念及父亲身体安康,近日思及一事,斟酌再三,或可为我戴家另辟新途,故修书一封,与父亲细细商议。
京城乃天子脚下,商贾云集,其地繁华非平谷所能及,若在此设分号,其利有三:
其一,买卖易兴,京都人口稠密,富户众多,利润可增数倍。
其二,商机易得,京师官民混杂,消息流通极快,若能扎根于此,更易洞察朝政动向、市场风气,甚至可承接官府采买之单。
其三,于京城立号,虽初时规模未必宏大,然可助我戴家声名远播。
然女儿亦不敢只报喜不报忧,京师虽好,却非遍地黄金,其弊亦须深思:
成本高昂,投入甚巨,京都地价、人工皆极昂贵,初设分号恐需投入大量银钱,且官商应酬、节礼打点等开销亦不可省,若经营不善,恐反损本金。
另,京都规矩繁复,易惹是非,稍有不慎便可能触犯规章,或得罪权贵,需时刻谨慎,步步为营。
写到这里,戴缨顿了顿,机巧地补了一句,此句正好对应上述:
姑母一家现于京都为官,昔年我戴家曾对其有恩,若遇难处,或可求一二照应。
戴缨将自己真正的目的隐于信尾,浅浅带过,如此写道:
利弊并存,父亲大人斟酌,视行情渐次试探,女儿愿在京都多方打点,竭力为父亲大人分忧。
戴缨提起信纸,吹了吹,又搁置了会儿,及至墨干,折好,收入信套,封了泥印。
次日一早遣人将信寄往平谷,接下来就是等戴万昌的回信。
之后的几日,戴缨的揽月居都会来一人,不是别人,却是谢珍。
“表姐,我亲自做了些糕点,且不会太甜腻,特意拿来你尝尝。”谢珍提着两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