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禅意农诗(2 / 3)

植、亲手收获、亲手炮制后那份心物无间的踏实安稳与丰盈喜悦。

    农事不只是劳作,更是身心参与万物轮回的虔诚仪轨——每一次躬身扶犁,每一次挥汗收割,皆为身体书写、感官体认的大地经文。

    晚唐五代寺祖语录更是将农务提升至最高度的精神自觉:“大众尽心为常住开田,山僧尽心为大众说禅。”

    开田与说法,这两件看似悬殊的工作被置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如同佛法圆融一体的两面,共同构成了丛林生活的核心价值,亦成为后代僧众秉承的精神圭臬。

    至宋代,当清凉寺禅田日广,便有僧人赞叹其丰硕盛景:“四五百石麦,二三千石稻”。

    这数字背后,是数代僧人“力锄葛藤”,在贫瘠山野中精勤垦殖留下的汗水史诗。

    正是这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和一颗颗安住尘劳的心,确保了“农禅并重”超越了纸上清规,成为活生生的传统。

    汗水滴落的咸涩,谷物丰收的甘甜,交织成一种源自大地深处的坚实支撑。

    让清凉寺的钟声穿越千年风雨依旧清澈回响。

    “林局长!”江昭宁的声音带着沉思的重量,唤回林方政因回溯深远历史而略显微茫的神思。

    “农禅并重,不是挂在墙上的旧黄历。”

    “它能一路撑持佛教走到今天,立下两重功劳,关键得很!”

    他指节习惯性地轻轻叩击着桌面,像在敲击历史的鼓心,“其一,它为丛林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经济依靠。”

    “师父们靠自己的汗水,种出嘴里吃的、身上穿的。”

    “这种自给自足,让寺庙不用整日手心朝上,仰着看朝廷、权贵或者信众的面色过活。”

    “经济上站得稳了,人格才能真正挺起腰板儿来!”

    “寺庙才谈得上独立自主,僧人才能心无旁骛地研习佛法,守护一方宝刹清规。”

    这一点,林方政深以为然,清凉寺能躲过历史上一场场经济上的倾轧与附庸危机,这份自力更生的底气功不可没。

    “其二,”江昭宁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了时空,“这正是中华这片土地对佛教最伟大的转化与重塑!”

    “它将那种起初有点格格不入的‘乞食’形态,成功地移接到了咱‘耕读传家’的文化大树上。”

    “‘寓禅于农,农中悟禅’,这才叫落地生根呐。”

    “从此,修行不必总是高坐云端不食人间烟火,它就蕴藏在平凡劳作里头。”

    “弯下腰种地,本身就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