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地中心
罗杰伊伯特是《芝加哥太阳报》的一名专职影评人,同时也是全美第一位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影评人。
电影开始播放后,罗杰习惯性的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记录下自己的观影的一些感触。
第一条便是——视觉效果震撼。
这方面罗杰承认,真的没什么好挑的。
《2012》的特效方面极为出色。
地壳变动引发的全球性灾难,汹涌海啸淹没都市、高楼大厦瞬间崩塌、火山大喷发、飞机坠悬崖等场景,都极为逼真,末日景象呈现出毁灭的极致美感,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灾难现场。
看个电影,却真真正正感受到了末日灾难的恐怖与压迫。
这些精彩的特效画面成功地将“末日”这一概念具象化,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
没过一会,他又在本子上写下第二条——程龙的转型非常自然。
程龙自己也说了,在这部电影里,他不再是个能打的大侠,而是变成了为了家人能够活下而搏命的拼命三郎。
虽然依旧有摩托车追逐飞机这样的惊险镜头,但只有一处。
而且全片没有任何程龙化的符号,堪称一大进步。
电影界一直不给程龙任何表演类奖项就是因为程龙本人的符号化太严重。
或者叫个人风格过于浓烈。
过于浓烈的个人风格于演员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周星驰,金凯瑞都是差不多的情况。
不管什么电影,只要让这些人参演,影片的个人风格立马就会被同化。
评奖团体很讨厌这点。
但相同的情况如果放在导演身上则被视为是好事。
导演只有具备了强烈的个人风格才被认为是好导演,否则就只是工具人。
罗杰记录之后就放下笔,记录观看,可没过一会,却偷偷皱起了眉头,然后,突然轻蔑的笑了。
他好像发现了很多小细节,无一不透露着导演的小心思。
首先是灾难来临之时各国政府应对的态度。
《2012》中,各国政府的应对方式充分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美国选择对民众隐瞒,但最后实际总统选择与民众共同赴死,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