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雷霆手段(2 / 7)

已经赢得了厂领导的信任和同事们的敬重。

    但他不知道,命运的齿轮正在悄悄发生转动。

    那天,林秋水和同事们一起,正站在太平烟厂财务科的窗前,望着斜对过的市塑料厂门口,那里的人们正在聚集上访,拉出的几条横幅也让人们瞪大了眼睛。那白色长布、黑色大字上写着:“还我工厂,还我工资,还我公道”“孩子要上学,老人要治病,我要去上班”等长幅标语,这一切动静,都让过路的人们驻足观瞧,让周围的邻居触目惊心。

    八十年代初那会儿,塑料厂也曾风光一时。那时候厂门口人来人往,订单从四面八方飞过来。车间里机器整天转个不停,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刚生产出来的产品,还不等入库,人们就排着队要求拉走。市场形势大好,职工收入也是节节高。

    市场就像小孩的脸,瞬时变换,令人难以捉摸。到了九十年代初,沿海地区的轻工业突飞猛进,产品更新换代快得很。不仅产品样式好看,质量可靠,价格还便宜。塑料厂设备老旧,产品落后,价钱还贵,一下子就被市场淘汰了。塑料厂自此成品积压,资金断链,厂子陷入了绝境,到最后,工厂开不出支,最后不得不关停了。

    为了救活这个即将倒闭的厂子,塑料厂的领导们想破了头,到处找活路。他们学着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做法,搞起了车间承包制。定出规章,承包车间的人每年交一笔管理费,就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包车间的人又比猫画虎,把任务分下去,搞班组承包,班组每年交个厂房机器使用费就行。这看着挺灵活的经营方式,实际操作起来却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惹出了一堆麻烦。

    在层层分包的过程中,少数人靠着自己的门路和资源,一下子挣了好多钱,过上了好日子。他们开上了汽车、住进了新楼房,手里拿着大哥大,日子过得美滋滋。可大多数职工却倒了大霉,他们丢了饭碗,成为了失业大军中的一员。他们到处找临时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