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汇聚了众多大师智慧与精髓的灵光丸中了解到,修行界主要分为两大派别:修佛界和修真界。
在修佛界中,华严宗、禅宗、天台宗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流派。
修佛者历经九大境界,分为外三乘、内三乘、密三乘。
外三乘包括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涵盖了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所实践的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等教法,泛指显教。
内三乘则涉及作部、行部、瑜伽部三种修行方法。
其中,作部,亦称事业部,包含增、息、怀、诛等法门,这些法门顺应众生愿望,是“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的方便接引法,但并非终极。
行部的修行目标是了悟生死、脱苦海,标志着真正进入实修阶段。
修行从观想开始,涉及气、脉、明点的修炼,如颇哇法等。
而瑜伽意为“相应”
,瑜伽部的修行强调事理相应、言行相应、与诸佛相应、与众生相应,由此衍生出密三乘。
密三乘包括嘛哈(摩诃)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
嘛哈瑜伽追求大圆满相应,将观想中的气脉等有形之物化为无形,以与无相的法身相应。
阿努瑜伽追求无上圆满相应,以界智为入门,将一切显象化为一实相。
阿底瑜伽追求无比圆满相应,将三乘合一为一大密咒乘,而大密咒乘之上即是成佛。
然而,成佛之路何其艰难,许多人终其一生也难以达到内三乘的境界。
有佛缘和慧根之人,通过专心修佛,或许能够达到密三乘。
要渡过大密咒乘成佛之路极为凶险,稍有不慎便可能形神俱灭,万劫不复。
这是其一。
其二,密宗主张“即身成佛”
,而显宗则提倡“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
当年,密宗的开宗祖师莲花生大师创立密宗,是因为他找到了一种与显宗不同的修行方式,但遭到了当时显宗各流派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密宗背离了佛意,误入魔道。
由于当时显宗势力庞大,密宗不得不隐退,几百年过去,现在可能鲜为人知了。
以上这些就是修佛界的情况。
在修真界,情况则截然不同。
上古时期,人类的知识有限,但自古以来,人类从未停止过对自然和自身的探索。
自然的力量,无论是狂风暴雨、霜雪交加,还是洪水泛滥、干旱肆虐,都是人类难以抵抗的。
再加上生老病死的自然循环,人类在自然面前几乎无能为力。
然而,正是人类不屈不挠的精神,使得他们对外利用技术和工具,不断改造自然界,使之更适宜居住;对内则通过长期的摸索和试验,在了解自身构造的基础上,经过千年的岁月,终于展出一种逆天改命的方法——修炼之术。
这是其一。
最初,修炼之术并不完善,其对人体的益处主要体现在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因此,当时的修士并未与世俗世界完全隔绝,世俗界的纷争最终也牵扯到了修士的利益。
随着修炼之道的不断进步,修士介入战争所带来的破坏也日益加剧。
经过数百年的演变,修士和普通人类都意识到了一个事实:尽管修士的介入能有效解决纷争,但由此带来的破坏是世人难以承受的。
特别是当一些大国开始联合起所谓的“封神之战”
,利用修士对抗修士,这进一步削弱了修士的力量。
于是三千年前,修炼界作出了一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决定:修炼界不再介入世俗界的争斗,从而正式与世俗界分离。
从那时起,真正意义上的修士——第二代修士,才得以诞生。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