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他特意厘清闪电与雷声的关系,怕大家把两者混为一谈:
“大家一定要注意,闪电和雷没有直接联系,不是‘闪电带雷’。
雷的本质不是电,而是‘声响’。
雷声的形成和闪电有关,但不是一回事:
闪电出现的瞬间,会释放出巨量的热量,那温度比工坊里炼钢的炉火还高十几倍。
周围的空气被这高温一烤,里面的水汽、尘埃会瞬间气化,体积急剧膨胀,像吹气球似的往外撑;
可周围没被加热的冷空气又硬邦邦的,不肯给它让空间,两者就会撞得更厉害——
这股撞击产生的巨大声响,就是咱们听到的雷。
也正因为空气膨胀、撞击的过程有先有后,膨胀的气浪还会在云层和地面之间来回反射,所以咱们往往只看到一道闪电,却会听到‘轰隆隆’一连串的雷声,要等气浪散完了才会停。”
朱有建话锋一转,从自然现象聊到了技术探索,提起对电池的未来设想:
“咱们现在造的电池,要么体积大、要么续航短,还比较初级。
将来要把‘储能电池’当成重点来攻关——
大家可以大胆想想,要是能找到办法利用闪电,哪怕是最小的一道闪电,储存的能量都能顶得上百万只现在的电池!
而且闪电不只有强电流,还带着高达几万度的高温,用这热量来搞金属煅烧,说不定能炼出现在炉火烧不出来的特殊材质,比如更坚韧的合金。”
说到这儿,他话锋稍缓,坦诚地补充:
“当然,这目前还只是个理想方向,离实现还差得远。
单说能装下几万度高温的容器材质,现在就没找到合适的——
普通钢材一碰到这温度就化了,铝钢也一样扛不住,这就是暂时没法突破的难题,急不来,还得一步步试验、慢慢摸索。”
最后,他又绕回开篇“热气上扬”
的核心原理,轻声提了句前人的探索:
“其实这‘热气上升’的道理,从前人做的孔明灯里就能看出来——
灯笼里点上柴火,热气把空气顶出去,灯笼变轻了才会飘起来。
过去有不少匠人、学子,为了绘制更全的大明舆图,试着靠孔明灯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