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定心的支柱。
女帝缓缓起身,龙袍曳地,声音传遍大殿:“秦军虽锐,然我大乾军民同心,何惧之有?诸卿各司其职,安抚百姓,稳固后方,静候捷报!”
楚凡领旨后未敢耽搁,直奔城外军营。
三十万先锋军早已整装待,士兵们铠甲鲜明,长矛如林,见楚凡驰马而来,齐声高呼:“愿随王爷,死战破敌!”
楚凡翻身下马,接过亲兵递来的长枪,枪尖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他站在高台上,望着下方黑压压的军阵,沉声道:“秦王叛乱,践踏和平,函谷关是关中屏障,丢则京城危矣!
今日随我出征,不破秦军,誓不还朝!”
“不破秦军,誓不还朝!”
三十万声呐喊震彻云霄,惊得飞鸟四散。
楚凡翻身上马,长枪直指西方:“出!”
大军如黑色洪流,沿着官道向函谷关疾驰。
楚凡的身影冲在最前,玄色披风在风中展开,当年参与边关之战时见过的流离失所,让他深知战争之苦。
如今叛军再起,战火若蔓延关中,百姓又将陷入水深火热,他唯有以最快度阻敌,方能护这方安宁。
沿途百姓听闻摄政王出征,纷纷在路边设案,送上热粥干粮,楚凡在马上拱手致谢,马蹄踏过尘土,心中破敌的决心比铠甲更坚硬。
次日卯时,天色微亮,楚怀瑾已在城外点兵。
二十五万大军分列整齐,粮草车、投石机、强弩营依次排开,绵延数十里。
楚怀瑾身着银甲,腰间佩剑寒光凛冽,正亲自检查粮草清单,指尖划过“粮草三月备”
的字样,眸中战意更盛——这一战,不仅要赢,更要让百姓再无战乱之忧。
“大将军,所有粮草已装车,足够支撑两月战事;神机营的新制投石机也已调试完毕,射程比旧款远三成!”
副将前来禀报。
楚怀瑾点头,目光扫过军阵:“传令下去,大军行进务必保持阵型,遇山开路,遇水架桥,不得扰民,三日内必须抵达函谷关与摄政王会师!”
“遵命!”
号角声起,二十五万大军缓缓开动。
楚怀瑾勒马立于高处,望着先锋军远去的方向,又望向京城宫墙的位置,心中默念:“陛下放心,怀瑾定护大乾无虞。”
他知道,自己不仅要输送粮草,更要为先锋军筑起坚实后盾,这场仗,关乎大乾的生死存亡,容不得半分差错。
此时的函谷关下,秦王嬴烈的大军已开始攻城,投石机砸在关墙上,震得土石飞溅。
而楚凡的先锋军正星夜兼程,距离函谷关仅剩一日路程;楚怀瑾的后援大军也已过了黄河,粮草器械源源不断向西输送。
京城皇宫内,女帝立于舆图前,指尖在“函谷关”
与“咸阳”
之间划过,眸光深邃。
她知道,楚凡与楚怀瑾一锐一稳,双剑合璧,定能与秦王形成对峙,而这场战争背后,那“飞逝灵地崩塌”
的秘辛,或许才是解开棋局的关键。
大乾的烽烟已起,函谷关的厮杀即将拉开序幕,而这场棋局的走向,正随着两支大军的西进,变得愈扑朔迷离。
行军途中,楚凡攥紧了天机阁送来的军情密报,指节泛白。
“五十万秦军连破十关,靠的不是兵力,是权谋。”
他将密报拍在案上,对身旁的林莉和夜无咎,“传我令,你们率十万精锐守函谷关左翼,我带三十万主力屯右翼,三日之内必须会师——记住,秦军善‘借权’,我们需先破他的势。”
此时的秦王军营内,嬴烈正将十关捷报誊抄三份:一份送呈太庙,言“赖先祖庇佑,天威所至”
;一份快马送抵朝堂,称“皆赖丞相调度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