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曾照魏公万马过(1 / 3)

虞允文走了。

在刘淮的一番堪称反意昭彰的言论之后,虞允文并没有任何激烈反应,反而保持了风雅姿态,说起了其余之事,最后宾主尽欢。

只不过他终究在最后时不顾夜色,果断告辞而去了,也算是某种失态了。

虞允文并没有一丝可能来给刘淮当宰执,这不仅仅是两个军政集团具体执剑人之间的不可妥协性。

更重要的乃是虞允文此人虽然在历史上没有成事,原因是时运不济也好,能力不足也罢,却终究还是个心志如铁之人。

在真正历史上,虞允文在两淮无法找到机会,又去襄樊整顿军务。

后来由于隆兴北伐的战败,使得宋金再次议和,虞允文不愿意放弃已经获得的唐、邓二州,也就是南阳盆地的南部,时任宰相的主和派首领汤思退勃然大怒,将其贬斥。

数年之后,虞允文复起,主政西川,整饬兵马,想要在关中想办法。

回到中枢之后,虞允文又是成为独相,梳理朝政,扭转了宋国因为隆兴北伐失利而导致的被动局面,并且坚定赵眘的北伐意志后,再次去往西川。

当时赵眘给虞允文践行,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更是做出了保证:若西师出而朕迟回,即朕负卿;若朕已动而卿迟回,即卿负朕。

如果西师(指四川宋军)出兵而朕还在犹豫,那是朕辜负你;如果朕已经行动而你仍在犹豫,那就是你负了朕。

当时的局势乃是金国汉化有些反复,全国范围内水旱蝗灾丛生,正是北伐的好时机。

无论怎么看都是一个伟大时代的开端。

但是,虞允文在主政西川后不过两年,就积劳成疾病逝。

史书上称其:罢相镇蜀,受命兴复,克期而往,志虽未就,其能慷慨任重,岂易得哉?

就这么一个百折不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物,怎么可能会叛宋来给刘淮当宰相?

然而这不是刘淮在北地已经大势已成了吗?

如果说李通投靠刘淮,还有一点走投无路迫不得已的意味,石琚前来投靠,那就是真的心中畏服,顺应大势了。

而且若是刘淮开国,他的得国之正仅次于老祖宗刘邦。

一个是反抗暴秦,打得天下绝望;另一个是驱逐鞑虏,打得金军望风而逃。

怎么看都是差不多,都算是伟大王朝的开端。

更别说刘淮的身份乃是汉人,无论是他不断标榜自己的身份,还是打出的旗帜都在不遗余力的证明这一点。

宋人难道就不是汉人吗?

汉人内部王朝更迭,败者向胜者效忠,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

比如唐朝凌烟阁上的功臣,程知节、秦叔宝、尉迟敬德、徐世绩不都是先侍奉其余君主,却在之后或被秦王折服、或不见容于旧主,而选择为唐朝效力吗?

这叫审时度势。

这叫良臣择主而仕,良鸟择木而栖。

但是……所以还是要说但是,作为宋国的宰执,来日主战派的赤帜,政坛领袖,虞允文是绝对不可能投靠刘淮的。

就算不从心性来说,宋国前一个大权在握的独相乃是秦桧,名垂千古的奸臣;

再前一个乃是蔡京,虽然不至于挨上千年唾骂,但在地府里五百年不能翻身还是理所当然的。

若是他虞允文也背叛宋国,投靠他人,那宋国所达成的成就就有些过于骇人听闻了。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总该留些故事让后人看的。

单单只是这一点,就算宋国只是一艘注定沉没的破船,虞允文也要抱着桅杆一起赴死的。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