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为什么淮东还有金军存在?
虞允文在场适时解释,因为当时淮东徒单贞那三万兵马没有被打疼,所以会留下几支兵马实属正常。
就在官家与宰相意见逐渐统一,要申斥张子盖,任用陈俊卿的政策之时,张浚又蹦了出来横插一脚。
这厮的手段与虞允文截然相反。
虞允文是想要迅速施政,平息两淮混乱,赈济百姓之后,重新理清两淮的耕地与税赋,迅速将两淮打造成前进基地。
照他的设想,最迟到后年,两淮所囤积的粮草就能发动一场北伐战争了。
然而张浚的意思恰恰相反。
两淮本来就是优秀的兵源地,现在两淮遭受了兵灾,不如趁机招募兵马,这样做既可以编练新军,又可以将可能产生的动乱消弭于无形。
可谓一举两得。
其实这种手段在历史上,尤其是在宋朝屡见不鲜。
北宋之时不抑兼并,大灾一来简直是遍地流民,宋国官府最常见的手段就是将灾民中的青壮编练成厢军。
一次两次还可以,次次都这样,就相当于国家养了一群只能吃饭却不能打仗的军队。
所谓冗兵、冗官、冗费的三冗问题,冗兵就是这么产生的。
到最后这个连王安石变法都没有解决的问题,竟然被南下的金军解决了,只能说历史自有黑色幽默存在的。
不可否认的是,动不动就吸纳流民进入军队实属饮鸩止渴。
现在张浚竟然想要开历史的倒车可还行?
而且这么干,两淮的民生还要不要了?
虞允文的当廷抗辩起到了效果,张浚的奏疏被留中不发。
但第二天,官家与宰执达成了协议,让张浚与陈俊卿一齐出发,张浚负责组织募兵,而陈俊卿则要清理屯田,安抚流民,准备春耕,由东平军新任总管张白鱼护送陈俊卿去做此事。
为了安抚虞允文,陈俊卿此番并不是只在淮东清理屯田,而是清理两淮的屯田,算是极大的扩展了权责。
虽然这是一个和稀泥的结果,但差点没把虞允文给气死。
他娘的国家大事上还能如此敷衍着和稀泥吗?
而且为什么赵构与陈康伯二人又改了想法了?
在仔细探查了一番之后,虞允文方才发现,竟然是杨沂中替张浚说了话。
这两人什么时候结成政治同盟了?
但事到如此,虞允文也没了别的办法,只有再次来到都亭驿,与刘淮作商议。
刘淮坐在院落中,一边啃着炊饼,一边批阅文书,见虞允文到了,直接指了指身边的座位。
虞允文也不见怪,坐下之后饮了一杯热茶,方才开口说道:“刘大郎为何总喜欢在这院中办公事?”
刘淮嗤笑一声:“还是在光明正大的好,若是藏头露尾,说不得就会有个结党营私的帽子扣下来。”
说着,刘淮抬头看向了虞允文:“虞相公如何如此频繁来见我,朝臣与大将交通,这也是可以的吗?”
虞允文摆了摆手:“莫要多想,大宋不比其他,朝臣外将互为表里的太多了,而且老夫也是为了最后送一下梁尚书,总还是有些借口的。”
刘淮用毛笔在文书上笔走龙蛇的写了几句,随后一合,放在一边:“虞相公如果政事繁忙,我也就不留你了。”
虞允文摇头失笑:“刘大郎为何如此疏远?”
刘淮正色说道:“非是我疏远,而是虞相公若只能用天下百姓之类的话拿捏我,而收拾不了政局,对付不了政敌,那咱们还有必要互为表里吗?
能打的仗我都打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