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早饭,唐琳带着冷卉和晋鹏两个助手,去了施工工地。
见了项目总负责人,从他那了解到,按照设计要求已经对水轮机和电机的基础浇筑已经完成。
现在就是设备检查工作以及后续要用的工具和材料准备。
“唐主任,现在这些材料准备我让下面的人去办,你昨天刚到,可以先休息两天,适应一下这里气候。”
项目总负责人姓廖,叫廖明启。
巧了,和昨天的小廖司机一个姓。
通过了解才知道小廖司机是廖明启的侄子。
唐琳知道接下来的工作确实暂时不需要她插手,便笑着答应下来,“成!
这两天就当给自己放个假,顺便了解一下当地风土人情。”
“有什么想去的地方,可让小廖带你们去,他对这一片熟。”
“好啊,那我就不客气了。”
中午在食堂里,从小廖口中得知,在水电站下游不到十里的地方有个圩,平时附近村子里的人有什么农副产品、手工品都会在圩上交易。
十里路不算远,站里给他们这些借调来的技术员配备了自行车。
小廖怕她们误会,解释道:“昨天去接你们的吉普车是从旁边的部队借来的,昨天用完就还回去了。
以后,我们在周围活动可以骑这自行车,路程不远,不会太累。”
“旁边还有部队?”
唐琳瞥了眼冷卉,微微惊讶地问道。
“嗯,距离我们这里大概十几里路。”
小廖一说部队的番号,妥妥的,和萧野所在的部队对上了。
冷卉感觉十分意外,萧野给她写信的时候,她只看了部队的番号,大概在哪个方位,具体的位置她是不知道的。
没想到一次借调,还调到距离他十几里路的地方来了。
“哦,那走吧,我们去圩上转转,看有没有自己需要的物品。”
晋鹏全程不怎么说话,他们说去哪儿,他就跟着走,一切行动听指挥。
圩有个很贴切的名字,叫赶脚圩。
圩上,大多是农产品,市场没多大,纵横大概就三十米乘二十米大的地方。
而在这个小圩上,还有一个门面大小的供销社。
供销社的东西和其他地方的供销社一样,大多数东西是要票。
唐琳没进供销社,而是沿着地摊往前逛。
附近村民摆在摊位上的最多的是山上田野里挖的草药,还有就是土布,手工编的筐子、簸箕等日常生活可以用到的竹制品。
“妈,你看这位大爷的摊位上还有腊肉!”
冷卉惊呼出声。
她知道这个年代买肉是要票,城里谁家会有票买肉来熏腊肉。
小廖走上前帮着大爷解释:“在村里,交了任务猪,剩下的可以杀了按工分换,这应该是村民用工分换的猪肉熏制的。”
晋鹏一听大爷说不要票用钱换,他的眼睛已经亮得像通了电的灯泡。
骨节分明的手指几乎是颤抖着探进衣兜,窸窸窣窣摸出一张大团结,“大爷,我要一块。”
说着,他提起一块大概五斤重的腊肉,迫不及待地将钱塞进大爷手中。
新鲜猪肉城里卖七毛还要肉票,大爷这里一斤腊肉要一块五不要票,说起来是晋鹏占了便宜。
大爷说的是方言,好在有小廖在旁边翻译,大爷听懂后,笑着从口袋里掏出零钱,给了晋鹏两块五毛钱。
冷卉空间有猪肉和腊肉,倒不怎么在意腊肉,她此时对村民手工纺的土布比较感兴趣。
这些土布的色彩宛如打翻的调色盘,靛蓝、明黄、绛红等多种色调互相交织,经纬穿梭间,几何纹样、花鸟图腾跃然布面,粗犷奔放的线条与浓墨重彩的色块碰撞,形成极具张力的视觉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