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2公忠报国(3 / 9)

曰:「离经,断句绝也」。

    当时人们读书,常在句旁划「し」,作为一种助读标记符号,这便是标点符号的萌芽。

    东汉时,句读的符号有「↓」和「、」两种。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钩识也,居月切」,「、」则为「有所绝止,而识之也,主庾切」。

    就是说,凡是文末可以停止的地方,就用「↓」来标记,文中有可以句读的地方,就用「、」来标示,大略相当于今天的句号和逗号。

    如果考虑到已经有了离经,其实「、」已经可以看做和现代书写非常近似了。

    到了宋朝,钩号变成了圆圈,标形如「」,有大中小之分,人们采用圈点来标读文字。

    其实「」这个标记,在宋元明清的古籍中已经比较常见,甚至每章都能见到,只不过后世人大多不懂起含义。

    朱熹在着《四书章句集注》时就是每章之前用大的「」,每句之后用「。」。

    这称为句读,即在一句末完需停出打上个「、」,其作用类似现在的逗号,在全句意思已完之处画一个「。」,作用同现在的句号。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段落号,用「v」或「∧」表示,画在每段末尾字的右下角,甚至出现了「。。。。。。」「……」这样的密圈、密点加在字的右旁,强调句子的精彩部分。

    这一用法,直到上个世纪20年代还在沿用。

    到了明朝,随着刊本的出现,又多了两个专用号,即一个是在人名旁边画单直线「│」,一个是地名旁边加两直线「‖」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