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从祀之争(1 / 9)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栗邑,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三岁丧父,家道中落,早年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

    他“少好礼”,自幼熟悉传统礼制,青年时便以广博的礼乐知识闻名于鲁,从事儒者之业,以办理丧祭之礼为生。

    中年聚徒讲学,从事教育活动。

    年五十,曾一度担任鲁国的司寇,摄行相职,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久因与当政者政见不合而弃官去鲁,偕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学说,终未见用。

    晚年回到鲁国,致力教育事业,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以传述六艺为终身志业。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修订六经。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对后世影响深远长久。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圣人,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

    孔子的思想主要包括仁、礼、义、智、信等方面。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仁爱为中心,尊重礼仪,遵守道德,注重教育和修养,以达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他强调“君子”应该具备的品德和行为规范,如忠诚、正直、谦虚、勤奋等,也提倡“以德治国”的思想。

    他的教育理论包括“学以致用”、“三纲五常”等,强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