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发现了两地贵金属之间的汇率失衡。
通俗点说,就是明朝的银子价值更高,同样数量的银子,能在明朝买到更多商品,也可以换到更多黄金。
当时明朝的白银价格,甚至是欧洲的两倍,大明金银比是一比七,倭国是一比十,而在欧洲则是一比十三以上。
所以,聪明的商人就发现了这一外汇差,他们将大量白银拿到明朝来挣取差价,用如今的商业词汇来形容,就是「套汇」,套取大明的廉价黄金。
实际上,后世对于秦汉时期巨大的黄金数量感到怀疑,甚至因此产生了中国古代所谓的「金」是指黄铜的说法。
但真实情况是,中国古代其实很早就将黄金和黄铜进行了区分。
《汉书》中也说得很清楚了,《汉书·食货志》有言:「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
话说得再清楚不过了,上等的就是后世所说的黄金,白金就是后世所说的白银,赤金就是所谓的黄铜。
《魏晋南北朝史》载:「西汉初期,黄金的应用总数量在百万斤以上。」
如果按照《中国历代度量衡考》中考据的西汉时1斤折合今日248克来计算,西汉的百万斤即后世的248吨,这已经达到了今天中国黄金储量的六分之一了,绝对堪称恐怖。
据《文献通考》记载:「汉时赐臣下黄金每百斤,二百斤,少亦三十斤,虽燕王刘泽以诸侯赐田生金亦二百斤,梁孝王死,有金四十余万斤。」
刘邦用四万斤黄金成功离
间了项羽和范增的关系,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