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版隐身四代战机,他们总共挑选出来三款原型机进行选择!
菱形翼尖的001号原型机正是“红旗军演”中碾压全球三代机的功臣,机身蒙皮上还残留着西北戈壁的沙尘刮痕。
地勤人员正用激光测距仪反复核对其折叠机翼的铰链强度,机械臂在接缝处喷涂新型稀土吸波涂层,紫灰色的光泽在强光下泛出蜂窝状的波纹。
002号原型机的尾钩格外醒目,钛合金材质在低温测试中结满霜花。
工程师们围着它争论不休:“陆基型的矢量喷管布局不适合舰载着舰冲击,必须加强起落架液压阻尼!”
有人指着大屏幕上反复播放的模拟着舰画面,甲板剧烈起伏中,战机尾钩与阻拦索的碰撞火花四溅。
最引人注目的是003号原型机,它的机翼折叠机构完全展开后,翼面积比陆基型增大18%,机腹却突兀地裸露着未完工的武器舱。
“电磁弹射适配测试失败了三次!”
沈飞总师一把扯下布满数据的图纸,上面标注着触目惊心的红色警告:“前起落架牵引杆承压不足”。
歼-35在研发过程中有过数个不同版本的原型机,现在沈飞准备在其中挑选最合适的版本进行改造成为舰载版!
“抗腐蚀测试开始!”
003号被拖入盐雾实验室,模拟海洋环境的高浓度水汽瞬间吞没机身。
监控屏上,机翼折叠处的传感器数值疯狂跳动,这是舰载机必须面对的腐蚀地狱。
技术员死死盯着数据流:“蒙皮电位差超标!接缝处电化学腐蚀速率超陆基型300%!”
隔壁车间,一台被拆解的“太行-改”发动机躺在台架上,涡轮叶片上布满液氮清洗后的白霜。
““太行-改”舰用版必须重新设计防盐雾电路!”
首席工程师用扳手敲着喷管吼道。
火花四溅中,有人将“鲁山号”甲板的风速数据投影到墙上:着舰瞬间的侧风会撕裂传统进气道的流场。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三架原型机的测试数据如洪流般汇入中央计算机。
大屏幕上,舰载版歼-35的最终构型逐渐清晰:折叠翼强化铰链、尾钩冲击缓冲模块、蜂巢式防腐蚀蒙皮……
全球首款舰载版四代隐身战机也终于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