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但他随后的所作所为,跟他说的想要避免未来悲剧的想法,完全就是两码事儿。
明明看到了一切,但就是用所谓的上善若水的道理,一次次的让自己袖手旁观。
还把莫一兮这个家伙也给带到坑里去了。
可以说,殷若拙在所谓的悟道过后,到底还是不是人都是个问题。
没有开玩笑,还记得殷若拙是因为什么下山悟道吗?
“我要去拿起一些我最想要放弃的东西。”
这是他悟道之旅的开始。
说实话,他这个状态可能都比他后来悟道之后更接近上善若水的境界。
毕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故几于道,是有着三个条件的。
第一,善利万物。
第二,不争。
第三,处众人之所恶。
三个条件,依次循序渐进。
悟道之前的殷若拙,不论是为了自己也好,还是为了蜀山也罢。
不论是在山上的修行,还是山下的经历。
都还在利于“万物”的阶段,哪怕这个物只不过指的是他自己。
但他还是有着主观能动性存在的。
可悟道之后的殷若拙呢?除了不争,他还剩下什么?
可是水,从来就不是不争。
相反,水滴石穿,是争;汇流成河,是争;破堤决岸,也是争。
水不争,是不争一时之高下,而争万世之浸润。
高低无所谓,大小无所谓,只要能让我掺和一手就行。
而且殷若拙的不争已经抽象到了一种超出常人理解的地步。
或者说,他根本就从来没有不争过。
他只不过是放下,放下一切。
放下他在山下那些刻意的经历,与林青儿刻意的爱恨,以及他刻意的假装拿起。
道是什么?或者说水代表的道是什么?
是不弃涓滴细流,是随形就势,无定形却有常性。
但殷若拙从头到尾说弃就弃,至于随形就势?
你能要求一个啥都没干的人做到这一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