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 策论题目(1 / 4)

科举的开创时间有多种说法。

如果以考试制度来说,那汉代就有了。

如果以废除九品中正制,分科取士来算,那就是隋朝。

但如果以学子不用得到举荐,就可以自行报名参加考试为科举的标志,那科举起源于唐代。

王凝之操办的第一次大考,还处于过渡阶段,介于隋唐的两种形式之间,参加考试的学生一部分是各个州郡的中正官推选的,一部分是太学和国子学的,还有一部分是州郡县学的。

前两种其实都算举荐,州郡县学的门槛较低,勉强算做自行参加。

考试院内,一帮人正讨论得热火朝天,见王凝之带着郗超进来,纷纷起身相迎。

王凝之笑着与众人打招呼,径直到主位坐下,然后示意众人落座,笑道:“这道门进来了,一时半会可不能出去,你们有想退的,现在还来得及。”

众人都笑了,能坐在这里的,不是朝中大员,就是儒学名士,谁不想参与这次盛会。

车胤说道:“周王今日召集我们,可是要定下考题了?”

王凝之点点头,“经策的题目,我就不过问了,你们商议着决定就行,今日主要讨论下策论的内容。”

经策的考核,无非是儒家典籍的研读和阐释,这个是基础,没什么好说的。

王献之接口道:“关于周王所说的策论,涵盖范围较广,史论、政论、边事、刑法,都可对策,我们方才便是在讨论,对学子的要求,是要五策皆通,还是综合考量。”

历史、民生、军事和律法,再加上儒家经典,是为五策。

晋立国之初,对秀才的要求,便是五策皆通,但实际上大家都知道,出身才是入仕的唯一要求。

王凝之看向郗超,“嘉宾以为如何?”

新朝建立,郗超无疑是尚书令的人选,所以王凝之有意无意地在做铺垫。

郗超想了想,说道:“不如分出主次,以经策为本,有不过者一律除名,再以史论和政论为要,评估其眼光能力,边事和刑法要求较高,可做为择优之选。”

王雅出言反驳道:“我以为不妥,不通刑法,何以为官一方?不通边事,何以牧守边疆?还是得五策皆通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