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这文山的占地不小,同时整座山呈现为此起彼伏,两个小山峦拱卫着最高峰的模样。
所以这半山腰的位置,类似于一个山谷,平日里冬暖夏凉,可也造成了极易积水,引各种地质灾害。
从茂密的树丛走下。
刚来到这山谷位置,视线便豁然开朗,没了那些茂密的灌木树丛,地面仅有些长出的杂草野花。
有些杂草和野花,明显还被人踩过一般,呈现为歪斜模样。
最关键的是朝前看去,有一个老旧立起,好似牌坊一样的大门,沾满了黄泥巴,上面隐隐约约还能看到三个字——【文山村】。
毫无疑问。
这就是曾经为了躲灾,专门搬迁到文山,只住了十几户人家的村子。
因为当初的那场天灾,导致这村子被泥石流淹没,后面被人称之为荒村,但它原本的名字就是这文山村。
从那木质牌坊上的黄泥巴,也能够大概猜出,曾经遭遇的无情天灾。
三人彼此间对视一眼,便是穿过这写有村名的牌坊,继续的往里走去。
很多屋子都被泥石流摧毁了,仅剩下残垣断壁,极少数的还能留个半间屋子,其余部分竟也都坍塌了。
往里又走了几步。
现在一处断掉的黄土墙旁,竟是垒了两个小土坟,还用长条状的石头立了两个碑。
碑上究竟写了什么字,三人都没有去细看。
但这两个土坟面前,还插着燃尽的香头,以及纸钱灰的痕迹,甚至地面还摆着一些供奉的瓜果。
仅凭这一点。
三人便都能清晰判断出绝对是有人来过这荒村,而且还来祭拜了葬在这土坟里的人。
结合从那扎纸匠婆婆处得到的信息,这绝对就是赊刀人来到了这里,这两个坟应当也是他的亲生父母。
在当初的泥石流天灾下,整个村子仅有这赊刀人一人活下来,他的父母为了把他护下,也被泥石流淹没。
当时九岁的赊刀人,已经记事了,自然会来此祭拜。
确定这种情况后。
张道一朝着前方看了眼,眯着眼郑重讲述道。
“继续往前走吧。”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那个赊刀人就躲在这荒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