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工业同样可以取得巨大发展,毕竟东非的工业发展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同时,东非的全计划经济设计体系,也属于制度上的创新,虽然上个世纪东非也是计划经济,但是因为经济水平质量不高的原因,并不具备说服性。
而时间来到本世纪初,显然情况又不一样了,东非工业已经发展到不容忽视的程度,当时东非工业基本上和很多后发的中等水平工业国相差不多,或许这种发展依旧无法引起欧美国家的重视,但是相对于发展滞缓的远东帝国意义完全不同。
而东非工业和教育等方面,更是有诸多值得远东帝国借鉴的地方。
所以在1900年,东非政府正式放开远东帝国留学生通道以后,大量华人涌入东非进行求学活动。
截止到1915年,在东非留学的远东帝国留学生总人数已经高达七千多人,这个规模在远东帝国留学生群体中,仅次于赴日本留学生数量,毕竟日本距离远东帝国有距离上的优势。
而东非留学生数量如此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距离适中,文化上有相关性,饮食上无太大差异等等。
而在远东帝国赴东非留学生中,毫无疑问淮海经济区和珠海经济特区占据了大头,几乎百分之六十的人员来自这两个地方,东非是两地上层子弟的首选留学目的地,而东非也会组织相关考试,从这两个地方汲取人才。
这次远东帝国参展人员就是由其在达累斯萨拉姆市的留学生负责接待工作。
在达累斯萨拉姆市留学的远东帝国学生人数高达六百多人,这个数量仅次于蒙巴萨。
达累斯萨拉姆市理工大学的远东帝国留学会会长汪海龙,也是达累斯萨拉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