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机耕路(2 / 4)

;王轮安抚道:“那可不一样,技术是会进步的,以前国产拖拉机那是半天就出故障,一天光顾着修理了,后来发展到两三天才出一次故障,再到现在一两个星期才出一次故障,这种进步是肉眼可见的,未来说不定几個月,甚至两三年都不会再遇到这种情况。”

    从莫桑比克开始普及拖拉机到如今,东非拖拉机性能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这个前提下东非政府开始在其他农业地区对拖拉机进行推广。

    “那现在还不是不可靠,咱们镇上就没有几个见过拖拉机的,之前还是市里来了人才把那堆废铁捣鼓好。”王维莫对于儿子的辩解不屑一顾。

    “嗨,这什么事都有个过程,前几年咱们镇通电你不也说没啥用么?现在还不是真香,机械取代畜力是大势所趋,也就我早生了几年,要不然也读上书,你看咱几个小的多聪明,这电力他们一捣鼓就会,这拖拉机也是一个道理,现在懂得人不多,以后肯定就多了。”

    这话倒是说进王维莫心里了,借着东非义务教育的东风,东非诞生了大批“新青年”,和他们的父母辈不一样,都是有一定文化和眼界的。

    当然,这趟东风王维莫德大儿子王轮并没有赶上,因为他是在远东诞生的,刚来来东非的时候都已经六岁了。

    六岁这个年纪在当时东非其实不算大,第一批接受义务教育的人,因为当时东非移民还没来的及生,适龄儿童少,所以就是十二,三岁的小学生都不在少数。

    但是在王轮那个年代,东非义务教育刚刚起步,所以最开始只在城镇推广,偏偏王轮所在的洛林根镇当时还没发展起来,连村子都算不上,只能叫殖民据点。

    所以当时洛林根据点连一所小学都没有,王轮自然也不可能有机会接受到教育。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