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年号(3 / 5)

北齐不被骑 花鸦 2445 字 1天前

取商朝的礼法与话语权,于是将庙号废弃不用,创制谥法。

    此时的谥号制度对比庙号,的确有着拓展性与优越性,开始用更多的字作为谥号,不仅能将祖先分得更加清晰,同时还能对祖先的生前作为进行评定,给予或褒或贬的评价,如周武王,齐桓公。

    谥号一直持续到秦朝一统,始皇帝嬴政不喜欢这一套,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将谥号废除,到后来西汉,才因为需要,恢复了谥号与庙号的使用。

    至此,两个制度死灰复燃,交融合并,迸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年号,则是国家用来纪录年份的一种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

    在汉朝以前没有年号,史书以君主在位的时间来统计,君主登极那一年称作元年。

    “元”这个字,本义是人头,是人体最突出与重要的头部,继而引申为第一、开始之意,元月、元年、元旦,取的都是这个意思。

    到了汉朝,汉帝想要维护汉朝的统治,同时也是根据现实的需要,重新捡起了商、周的庙、谥之法,以证明自己是继承了前代的天命新王朝;

    但新王朝,就也要有新气象。汉帝要证明自己和前代君王不一样,同时也是为了强化控制,将历法推行到全国各地,表示所有土地都掌握在中央朝廷手中,随着皇帝的历法而变更,意味着时局在汉中央的控制下。

    于是从汉文帝开始,就在纪年上开始巧思:文帝以十六年为一个阶段,第十七年改称作后元年,是因为按照当时的观念,这样的举动是除旧布新,能够让汉家天下与民更始,重获新生:就像“芳龄十六”,听起来也不大,但“年方二八”,总归是更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