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栏杆,脚下是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地面,而支撑起这跨越天堑奇迹的,是数座巨大的,以钢铁为骨架、混凝土浇筑而成的桥墩,它们如同巨人的臂膀,深深扎根于江底岩层,稳稳地托举起这长达
数里的桥身。
工部尚书郑沂与桥梁总匠师,一位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者,激动地向皇帝和重臣们介绍着:“陛下,诸位大人,此桥全长一千二百丈,主跨三百六十丈,桥面高出常年水位十五丈,即便汛期,十六万石(万吨)巨轮亦可
安然通过!所用钢筋、水泥,皆出自龙江、马鞍山新式钢铁厂,强度远超石木!”
苏宁凭栏远眺,江风拂面,脚下是奔流的江水,眼前是如画的江山。
他手指轻叩冰凉的栏杆,满意地点头:“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自此,江南江北,连为一体!此桥之功,利在千秋!”
首辅方孝孺看着脚下滚滚长江,感慨万千:“昔日曹孟德横槊赋诗,欲一统江山而不可得,终败于赤壁。若有此桥,何愁天堑阻隔?陛下之志,远超古人矣!”
一旁的铁路部尚书吴徵趁机奏报:“陛下,因长江大桥贯通,应天至北平铁路南段,已顺利铺轨至徐州!江北段亦在加紧施工。预计最迟明年此时,南北铁路大动脉即可全线贯通!届时,从应天至北平,陆路行程可缩短至三
日之内!”
“三日!”勋贵中有人发出低呼。
以往从南京到北京,即便是八百里加急,换马不换人,也需旬日之久。
三日抵达,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速度。
苏宁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长江大桥与南北铁路,是他构建大明立体交通网络的核心工程。
它们的顺利推进,标志着大明的基础建设能力已经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而这一切,仅仅是冰山一角。
离开长江大桥,皇帝驾并未直接回宫,而是转向了城外新兴的工业区。
在这里,景象更为震撼。
高耸入云的烟囱冒着白色的蒸汽,巨大的厂房连绵不绝。
龙江钢铁厂的三号高炉正在出铁,炽热的铁水如同金色的瀑布,奔流而出,映红了半边天。
在隶属于“大明重工总局”的机械制造局内,皇帝与大臣们看到了更加精细的景象。
一台台利用水利、蒸汽或内燃机驱动的“机床”………………
包括简易的车床、铣床、钻床,正在工匠的操作下,精准地加工着金属零件。
这些零件,小至枪械的撞针,大至内燃机的曲轴,其精度和效率,远非手工捶打所能比拟。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