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的话,这其实是错误说辞。
清朝可没有满汉不通婚的规矩,因为八旗军可是包含汉军旗的。
清朝真正的规定是旗民不通婚,比如亲娘是旗人,苏爹只是汉人,属于民,两人不能通婚。
可这规定也不是死的,皇上还纳汉女呢,民间旗民通婚虽然不多,但是并非没有。
为什么旗民不能通婚?
是因为旗民之间有天差地别的福利待遇问题。
八旗的旗民在清朝都是铁杆儿庄稼,旗人和旗人结婚,双方本来就自带工资,所以俩人结婚,大清朝不用多花银子。
而旗人与民间百姓通婚,问题就复杂了。
好比本国公民和外国人结婚,这个外国人要不要入籍,一旦入了籍,国家就得多掏一份医疗保险,福利待遇这些东西,而且都是终身的,这可都是真金白银。
所以在清朝,旗民通婚也有类似的问题,假设旗人和民结婚,宗人府就得多预备一份口粮,而且这份口粮得跟着这人一辈子,这都是大开销。
如果没有规定随便结婚,用不了几年就得把大清朝吃破产了。
因此比起什么所谓的血统论,清朝更在乎银子能少花就少花,在这个问题上,清朝算的是经济账,而不是政治账和血统账。
所以清朝对于民间旗民通婚有相对应的处理方法!
清朝,旗女嫁给汉民是被严格禁止的。
如果旗女未经挑选便私自嫁给汉人,将被视为重罪,相关旗人要依法受罚。
如果是已经落选的女子,虽然可以允许其完成婚配,但从此除名除籍,成为普通百姓。
亲娘伊尔根觉罗氏就是落选可自行婚配的旗女,嫁给苏爹后,就没了旗籍,现在是民。
相比之下,汉女嫁给旗人则不受处罚,反而会受到一定的奖励。
而到了咸丰年间,还颁布了《户部制例》,如果汉族女子成为旗人的妻子,不仅不受处罚,还会使该佐领和族人获得银两奖励。
此外,清朝历代帝王的后宫中也有一些非旗籍的汉族妃嫔,这表明汉女嫁给旗人在某些情况下是被接受和鼓励的。
什么年代不讲究国籍和户口?
在清朝,旗籍就是最好的户口。
亲娘这行为,在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