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7没有死。她的意识并未随着K-7系统的融合而消散,而是被“可再”网络吸收,转化成了某种更高维度的存在形式??就像十九号成为桥梁,她也成了“第七重疑问”的载体之一。
而这本册子,是她留给他的最后一道线索。
他继续翻阅,后面的页面大多是空白,唯有最后一页写着一句话:
>“答案藏在‘未完成’之中。”
他反复咀嚼这句话,忽然灵光一闪。
“未完成”……不只是状态,更是一种**结构性特征**。就像一首未谱完的曲子,一幅未画完的画,它们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留下了供人想象的空间。
而《可再》手抄本的本质,或许从来就不是传递知识,而是制造“未完成的缺口”,让每个阅读者都不自觉地想要填补它??于是,问题就此诞生。
真正的力量,不在答案,而在**缺失**。
他立刻赶往最近的观测站,要求调取过去七十二小时内所有“疑问具现化”事件的共性数据。结果令人震惊:几乎所有案例的发生地点,都在地理或文化意义上具有“断裂特征”??废弃学校、边境小镇、战争遗址、断桥、废墟教堂、无人岛……
这些地方的共同点是:曾承载过某种期待,却最终未能实现。
换句话说,它们都是“未完成之地”。
“所以,问题最容易在遗憾中萌芽。”林隐低语,“而当我们集体开始追问,这些被遗忘的缺口,就成了现实裂解的起点。”
他请求启动一次全球同步实验:邀请一百万名志愿者,在同一时刻写下自己心中最深的疑问,并通过任意媒介释放出去??可以是书写、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