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角的水盆里泡着几块白布,散着淡淡的皂角味。
林越深吸一口气,将现代法医知识在脑海中过了一遍。
他知道,要找到证据,必须突破这个时代的认知局限。
他先是俯身观察死者的眼结膜。
在微弱的光线中,他凑近细看,现眼白处有极细的针尖状出血点——这在猝死案例中常见,但也可能是中毒的迹象。
接着,他将注意力放在死者的口鼻。
老仵作说口鼻内无异物,但林越用手指轻轻拨开死者的嘴唇(动作极轻,几乎没碰到皮肤),闻到一丝若有若无的、类似杏仁的微苦气味。
这气味很淡,混杂在草药味中几乎难以察觉,但林越的神经瞬间绷紧了——这很可能是某种生物碱类毒素的特征。
“这气味……李仵作闻到了吗?”
林越问道。
老仵作凑过来闻了闻,皱眉道:“什么气味?只有皂角水和尸体的味。
林捕头莫不是闻错了?”
林越没再说话,目光重新回到耳后。
他让小徒弟拿过一盏油灯,凑近了仔细看。
在灯光的映照下,那处“蚊虫叮咬的包”
边缘,果然有一个比针尖还细的小孔,孔周围的皮肤颜色略深,像是被什么东西刺破后留下的痕迹。
“这里,”
林越指着小孔,“李仵作请看,这边缘有轻微的皮下出血,不是蚊虫叮咬能形成的。”
老仵作眯着眼看了半天,还是摇头:“老夫看不出来。
就算有个小孔,又能说明什么?难不成是有人用绣花针戳死了张大人?那也太离谱了。”
林越没理会他的质疑,转而检查死者的指甲。
他让小徒弟取来一盆清水和一块细布,蘸了水,轻轻擦拭指甲缝。
正如老仵作所说,大部分青黑色被擦掉了,但在指甲根部的缝隙里,仍残留着一点淡青色,用布反复擦拭也无法去除。
“这颜色……”
林越捻起一点擦拭下来的污渍,放在鼻尖闻了闻,又用指甲刮了一点,放在舌尖舔了一下——只是极轻微的触碰,随即吐掉,用清水漱口。
一股极淡的麻涩味在舌尖散开,带着一丝金属般的腥气。
林越心中一凛。
牵机散!
这种毒素在古籍中记载过,无色无味,但微量即可致命,中毒者死前不会有剧烈痛苦,往往面色平静,死后指甲会残留淡青色,且口腔更重要的是,牵机散的毒时间很慢,从服下到死亡,大约需要一个时辰,且毒过程隐蔽,极易被误认为突疾病。
如果张启明中了牵机散,那他的死亡时间绝不是老仵作推断的“子时左右”
!
林越强压下心中的激动,开始估算死亡时间。
他伸手探向死者的腋下——这里是尸体温度保存较久的部位。
入手冰凉,但尚未完全僵硬,尤其是关节处,还能轻微活动。
按照现代法医学知识,环境温度在十到十五摄氏度时,尸体每小时会下降约08摄氏度。
假设张启明体温正常时是37摄氏度,现在腋下温度约为22摄氏度,温差15度,推算死亡时间大约在18到20个时辰前?不对,这显然不对,因为昨夜现尸体时,距离他进密室才过了三四个时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三十四章:无迹之杀(第22页)
林越立刻反应过来——这里的“时辰”
换算错了。
他重新换算:一个时辰等于两小时,尸体温度下降15度,按每小时08度算,需要约19小时,即九个半时辰。
昨夜现尸体是在三更,即子时(晚上11点到凌晨1点),往前推九个半时辰,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