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若水直觉更恍惚。
因他认为自己点的案首没有气节,内心极不喜,填榜时并未盯着。
陈砚所做文章颇为老练,何若水一直以为是个极有人生经历的老童生,因久试不中,方才在试帖诗中吹捧他,想要靠此中院试。
何若水是极欣赏陈砚的才学,对他折腰便更是恨铁不成钢。
正是这种种复杂情绪,导致他在看到陈砚竟只是个孩子时语塞了。
难不成如此小的孩童能深谙阿谀奉承那一套?
想到那几篇老练的文章,再看眼前的小人,何若水心里生出一股滑稽之感。
他不禁问道:“你可知在试帖诗中奉承主考官会被士子所不耻,更会为主考官增添污名?”
陈砚有些错愕。
他拍个马屁也能拍错?
那试帖诗不就是让考生拍朝廷马屁么。
不过细细一想,他就明白了。
大梁的文人们都讲究气节,便是要在科举时拍朝廷马屁,也要半遮半掩,不能明目张胆。
若马屁拍不到位,主考官不喜,朝廷不喜。
若拍得太露骨,又失了文人的气节,照样让人不喜。
换言之,马屁要拍得恰到好处,方才是能耐。
显然陈砚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