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貌了,但是影响力却是不容小觑的,20世纪50年代《阿诗玛》在国内出版后,先后被译为英、日、俄、法、德、泰、捷克等30余种文字,在世界范围产生深远影响。
尤其是1957年岛国诗人宇田礼将《阿诗玛》翻译到岛国,随后出现了三个翻译版本的《阿诗玛》,这些版本在岛国产生了广泛影响,还被改编成了广播剧,舞台剧,以多种形态流传。
在周至看来,《阿诗玛》已经达到了内容和艺术的完美统一,到了较高的文学境界。从叙事诗角度而言,堪称同类作品的典范和代表作。
而且它还是彝族撒尼人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寓含撒尼人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涉及撒尼人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具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素材的特殊价值,应该受到国内外学界关注,完全具备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格,但是需要揭开面纱,正本清源,把来龙去脉讲清楚,让世人不但要系统性地了解这个故事,还要了解这个故事背后一些有趣的故事。
比如《阿诗玛》的两个大流派,一个叫做毕摩调,一个叫做民间调。
毕摩调均是由毕摩传唱的,多用于祭祀、婚嫁、丧葬等仪式场合。
而民间调则是一般民众传唱的,多见于劳动、生活等场合。
毕摩调比较“正统”,叙事比较宏大完整,故事逻辑精严齐整,曲调也比较庄重中庸,颇有点“哀而不伤”的味道。
而民间调则充满了生活的细节,比如会多出小时候的阿诗玛、打水的阿诗玛、织布的阿诗玛这样的刻画。
曲调方面往往走极端,高兴的时候极尽欢快愉悦,而伤感的时候有极尽哀婉悲伤。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