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基本一样,拓印的这个是编号为甲的那一件。
影拓上的师酉簋分作三幅,下部一副是立体拓,器物与原器大小完全一样。口沿两侧有一对兽首半环耳,耳上之兽的兽角呈螺旋状,垂珥上有兽身状纹饰。盖沿、器口沿分别饰以大小相间的重环纹,圈足饰单体重环纹一周,盖面及腹部饰瓦棱纹。所有的细节全都一一拓印了下来,足见精美。
而上面的两副图则是师酉簋的内盖和内腹,师酉簋的盖内与器内底对铭分11列,每列9至11字,一共有107字,铭文记载的是一次廷礼册命的事件,大体是周王元年正月,王在吴地,到达吴的太庙并主持师酉的册命典礼。
师酉簋尤其非常独特的地方,因为它保留了许多金文在过渡时期的特殊现象。如“年”“釐”“册”“秦”“朕”“宝”等字,某些部位还保留着早期金文中的肥笔孑遗,但已退化为复笔所画的圆点;此外,“文”字字形则沿用了典型的西周早期样式。
而从其书法结体来看,字迹匀美、笔意纯熟,又都是西周中晚期金文的典型代表。在行文布局方面,铭文在保持纵向自然成列的同时,并未勉强追求横向文字的整齐划一,避免陷入呆板窠臼;在字形字体方面则方圆兼施,错落有致,“太”“庙”“公”“族”等字故意进行了收放对比和笔法处理,这是书法上的一种重要手段,对变化的追求,使铭文保留了婉转流畅、跳跃灵动的意趣,也表明了那个时候的书法已经有了意趣美学上的追求,而这种追求也指导后来数千年中国人在书法上的进步。
对于研究汉字来历为本门学问,同时又喜欢书法的周至来说,这种“下真迹一等”的精美拓品,太馋人了。
“要是喜欢你就拿去吧。”麦小苗觉得这么大的一幅卷轴她拿着有些累赘:“反正我也不懂。”
“才拿了启老给你的一幅书法,又拿了袁老给你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