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四百七十八章 典籍的来历(2 / 4)

p;“是的。”负责解释的是历史系少数民族历史文献研究方向的学者,本身是彝族人,叫孔自丁,周至也看不出这个名字是汉化的名字还是彝族的本名,孔自丁对周至的欣赏那是溢于言表的,因为周至深入彝族地区收集资料,拯救文献,出版图书,为了孔自丁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在省文化厅、自治州文化局,《大小凉山彝族源流》相当受重视,因为至今在大小凉山地区依旧活跃着以家支为脉络的各种家族,甚至还有“冤家之间不通婚”的现象存在着,靠这本书可以理清楚这些家支之间的复杂关系,有利于当地社会的稳定,也有利于各项社会工作的开展。

    然而在孔自丁的眼里,另一本书《彝文金石图录》却更加的重要,周至并没有以民族不同而区别对待,而是从事实证据出发,认为彝文比汉字出现得更早,贾湖、良渚等文化遗址陶器上和龟甲上,一些刻符与古代彝文甚至今文相似相同,一些刻符完全成系列,甚至可以解读出含义,比如那块郭沫若解读出来的“天雷震”彝文卜甲,周至都一一收录到了《彝文金石图录》里,并加以著述。

    但是周至在文中也表明了态度,就是现在这些证据还不算充分,因此虽然已经发现了上百个散布各地与彝文相同或者近似的刻符,依然缺乏最有力的直接证据来证明这些刻符绝对就等同于彝文。

    因此只能给结论加一个假设性的前提:如果这些刻符就是远古彝文的话,那中华大地上出现文字的历史将上溯到八千多年以前,而远古彝文,将拿下世界上最古老文字的头衔。

    即便需要一个假设性的前提来限定,这也足以让孔自丁对周至赞赏乃至佩服,虽然他比自己年轻了四十来岁,却是敢想敢干。

    当然了,最关键是背后支持他这样干的庞大的经济实力。

    至于这些投入全都是周至自己赚的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