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四百二十七章 粥底加烧烤(2 / 4)

做“谷董羹”,坐客皆称善。一起参与宴会的诗人陆道士遂做了一副对联:“投醪谷董羹锅内,掘窖盘游饭碗中”。让苏东坡大喜,以为绝对,将之记录到了自己的笔记里。

    而所谓“盘游饭”,苏东坡的记录是:“江南人好作盘游饭,鮓、脯、鱠、炙无不有,埋在饭中。里谚曰‘掘得窖子’。”

    在周至看来这就是夹川人常做的“箜饭”。

    因为“投醪”是越王勾践在会稽之耻后与民同甘共苦,决意复仇的典故,与谷董羹的做法在字面上暗合;而“掘窖”是苏武坚决不投降匈奴,在极北牧羊挖坑躲避风雪的典故,同样与盘游饭的典故在字面意思上暗合,因此被苏东坡引为绝对,记录了下来。

    结果在不经意之间还记录下了两种古代美食的制作方法,让大家意识到粥底火锅和箜饭甚至远在宋代就已经有了。

    粥底火锅的汤头制作其实蛮讲究,选用的是特别的香米,轻轻擂过,让米一粒粒碎成两三瓣,再漂洗,然后用油盐拌匀,稍腌片刻再放入大瓦煲里煮。等一煲粥煮到水米交融,粥水滚开呈菊花状,一层层从里面往外翻,这时,从花心处舀上来的粥水,被称为“粥清”,也就是粥中精华。

    吃一口清甜绵软,顺滑如汤,将这种只见浆不见米的汤头用来烫肉和烫菜,打边炉粥底火锅方才正宗。

    不过作为野餐,周至不可能做到如此精细,不过在出发前将大米放在干热的大锅里炒过,到了营地将炒熟的米再用开水熬煮,加入姜丝,明油炸过的蘑菇,得到的粥底效果其实也和粥清大差不差。

    之所以要用粥底烫肉是因为野外烫肉不好勾芡,直接将嫩肉片下粥底锅里,自带封芡的效果,烫出来的肉容易保持鲜嫩。

    将粥底打好,周至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