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两百五十二章 数据检索(3 / 4)

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

    这就是南北朝时期最伟大的绘画理论家,对当时最伟大的画家所做出的一个综述,代表着中国画真正达到相当的艺术高峰,并且正式拥有了哲学体系。

    也有学者提出六法论可能并不是谢赫首创,而是在谢赫以前画论中就有的,比如东晋顾恺之的《论画》,其中已有六法的雏形,不管怎么说,六法论,就是学习中国画的基础。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所谓“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

    而在谢赫的标准看来,真正的一品神作,需要命其内在已远远超越了作品外在形式的完美,直接把握到艺术的内在本体。所谓“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即指能穷尽对象的内在精神气质,达到上乘的理想境界,而非限于表面的描摹刻画。

    在这方面,谢赫以陆探微为标杆,为“第一品第一人”,以曹不休为“第一品第二人”。

    虽然仅仅是摹本,但是依旧忠实地传达出画作的这些方面,就目前已经掌握到的情况看来,周至、四表舅、四舅妈都认为,四本画卷,同属真迹宋摹本无疑。

    而曹不兴的《如意轮菩萨像》后,一段跋文更是确定了画作的身份,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

    如意轮菩萨,其实就是观音菩萨,如意轮观音,观音菩萨的报身,即俗话说的菩萨真身,无量劫前是转轮圣王无净念的太子。

    南北朝时期的观音菩萨和后世不同,是粗武强壮的男子造像,正如《华严经》中说:“勇猛丈夫观世音。”

    米芾在跋文中称这幅画